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有一种活着
——读约翰·福克斯的《殉道史》
仅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殉道史》不是一本难读的书,作者采用简单平实的记录方式,将人物的故事和对话如实地书写出来。不过,故事虽然不复杂,一个用心的读者却会在阅读中时时感受到来自人物生平经历的挑战,会发现有一种“活着”,内里含孕着真实生命的力量与热度,拥有这种生命的人,会不计一切代价地表达并捍卫真理,并能够以宽容怜悯之心看待所有伤害者和出卖者,且以决然和轻蔑的态度面对死亡与谎言的毒钩。
这种为真理的“活着”,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度最为缺乏的力量与勇气。
1545年,英国国教会开始大规模清洗更正信徒,时任牛津大学讲师的约翰·福克斯辞去教职,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并开始编撰《殉道史》。这本书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最后几经增删修订,在他离世前最后出版的《殉道史》分上下两卷,共2100页。该书在1570年时,得到了支持更正教的伊丽莎白政府的大力推荐,成为除圣经之外必藏和必读的书籍。中国读者今天阅读的是经过20世纪编辑修订的简编本,译为中文约260多页,作者详细记录了近20位为基督信仰献身的殉道者生平,时间从1世纪到16世纪,其中大部分人物与作者福克斯属于同时代人。
这里,我们想提及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是威廉·丁道尔和马丁·路德。
每一位阅读英文圣经的读者都会记得这个名字——威廉·丁道尔。是他,第一次将惟有教士和神父才有资格阅读的圣经文本翻译为可供田间农夫阅读的英语圣经,他坚持认为,“只有将圣经译成通俗的日常语言,才可以让贫穷的老百姓也能简单明了地读懂上帝的话语。”在丁道尔看来,要使非神职人员在真理上得以建立,只有将圣经译成本国语言,普通读者才能明白经文的意义,才能不受神职人员随意曲解的愚弄与居心叵测的控制。
为此,他倾尽心力将希腊文新约圣经和旧约陆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英文,使普通小民可以直接了解圣经的内容,并逐渐学习独立思考。福克斯说,丁道尔对圣经的翻译,“在全英国人眼前开启了一扇原先在黑暗中紧闭着的阳光之门”,从此,神职人员再也无法像过去一样垄断读经与解经的途径,再也无法借虚空的迷信和伪善的教条,凌驾于百姓的良心之上。但也正是他的这种努力——让所有人越过假教会的权威,直接与真理面对面——让他不断地付上各种代价,直至献上整个生命。
先是伦敦主教将新约英译本的第一版全部买下烧毁,不过,丁道尔因此倒是获得了一大笔书款,并借此将新约修订重印,发行于全英国;
再一次,他译完旧约摩西五经后,准备赴德国印刷,途中船只失事,他失去了所有的书籍、手稿和抄本,不得不从头开始;
当主教和高级教士们关于英文版圣经是否充满异端思想与他进行辩论而无法取胜时,他们就在他身边安插了一个奸细,在取得他的信任和善意的对待之后,这位奸细将他出卖给了抓捕者。
在狱中,他的单纯与真诚令囚禁者不由得生出敬意,据说在被关押的一年半时间里,他使看守、看守的家人都悔改归主了。
最终,虽然经过几次法庭辩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判他死刑,但执行者还是定他为异端,用绞刑和火刑处死了他。没有怨恨,没有争辩,没有叫冤,临刑前,丁道尔用热切的声音高喊:“主啊!愿你开启英国国王的眼睛!”
上帝显然垂听了这位恪尽职守的仆人最后的祈祷,丁道尔的英文译本最终成为著名的英文钦定本圣经的基础,并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传遍全世界。他和他的译本成为真理的见证。
如果单从“殉道士”(martyr)为真理而牺牲生命的词义来说,马丁·路德显然算不上是一位殉道者,但martyr的希腊文原义是“见证者”(witness),福克斯将这位改革宗领袖纳入到这部教会史中来,正是表明,在捍卫真理的道路上,无论是以身为祭还是以行践道,都让人看见捍卫者用生命见证的基督福音的真实与宝贵。
如福克斯所言,马丁·路德的出现,是上帝在世界历史上展现的一个神迹——“从一所隐蔽的修道院中爬出来的一个穷修士,被上帝拣选去抵抗自称是上帝在世上的代理主教和万国主教的教皇,抵抗所有的红衣主教,还要承受几乎是整个世界加给他的敌意和仇恨;从来没有一个帝王敢尝试像他那样去反对教皇、红衣主教和教廷,之前也没有任何一个学者取得过这样的成就。这是上帝奇妙的工作,就像大卫击倒巨人歌利亚一样奇妙!”
这位在世生活了63年的基督徒用29年来写作和传道,而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危险的境地,以至于需要随时准备着离开这个国家和一些试图保护他的贵族。但无论是面对教皇的威胁恐吓,还是与傲慢的教士群体引经据典地雄辩,马丁·路德都表现出他对真理不妥协的持守与践行。
尽管书籍不时地被宣布为异端并遭焚毁,他仍不断地通过文字宣告因信称义中包含的恩典与真理,指责教皇圣上论的荒谬和发售赎罪券行为的贪婪本质。当皇帝本人要求他尽快前往沃尔姆斯为自己申诉时,他的朋友们力劝他审慎行动,不要冒险,因为当局一向出尔反尔,经常以诱捕方式迫使像他这样的人就范。但路德带着必死的信心回答说:“既然他们召我前去,我就下定决心,打定主意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前往沃尔姆斯;是的,即便有恶魔阻挡我,即便恶魔多如城中屋顶的瓦,我仍要前往。”站在皇帝、亲王、主教、教士和各阶层人的面前,路德谦卑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最大的希望,是按照上帝的话语和圣经的合一、和谐来改革教会,为此,他已经准备好遭受各样的变故,无论生死宠辱,他都会坚持到底,为自己一无保留,惟独持守上帝的真理话语,直到生命的终了。
在丁道尔殉道10年后,1546年,马丁·路德去世。与前者被缚于火刑柱上受刑而死不同,他是躺在床上离世的。临终前,他连续三次向上帝祷告说:“我将灵魂交在你的手中,你救赎了我。哦,真理的上帝!”“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自始至终,这位被上帝重用的普通教士恪尽职责、如实宣告——惟有上帝耶稣基督拥有至上的权柄,惟有上帝的恩典、惟有信心能够使人称义。因为这一句对真理的表达,他的一生几经险途,数历危境,常受羞辱与威吓,但因为有至高者的亲自眷顾,他终能完成一个改革者的使命,使他的一生成为真理的见证。
在今日的中国,已经鲜有为真理而活的典范了;倒是从来不缺乏以武力和谎言对抗真理的某类意志集团,就像《殉道史》中那些自认拥有真理的教皇与王权。
如今人们所崇尚的活着,与房子的面积与位置、汽车的档次与价位、个人的名望与存款数额甚至灰色收入的来源多少以及婚外情的次数相关联,这些外在的标准已然成了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惟一尺度。于是,所谓的真理,只存在于更多更大更强之中。今天的人们宁愿为获得名利而活,甚至不惜付上生命的代价。
但正是这样一群渴望赚取全世界却赔上自己性命的人,会认为,为基督真理而活是愚昧的选择。
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发现一条不变的逻辑——在今天的中国,无论发生什么事,金钱和权力可以“摆平”一切,只是没有人会特别关注事件中个体的价值与个人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生命只是一个可以按某类高高在上者的意志而随意摆布甚至删除的符号。为了将摆平的进程进行得合乎情理,制造合理的谎言是必须的。而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天真而执着地相信——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真相。
于是,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当出现恶性交通事故时,当出现群体事件时……管理者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先掩盖事实,再酿造谎言,然后给出一个自以为聪明却注定漏洞百出的结论,然后一边制造更大更新的谎言,一边试图用金钱堵住当事人的质疑,当然,这还算不乏人性;更恶劣的是,一边制造谎言,一边动用武力限制当事人的人身自由。
但正是这样一群崇尚强权即真理并“忠于”职守的人,会认为,为基督真理而活是对强权的威胁。
不过,正如传道者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回顾几百年前殉道者为见证真理而走过的路程,有一句表述会让今天的我们既警醒又安慰,保罗说:“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都要受逼迫。”这表明,倘若有人甘愿持守基督真道而活,就一定会受逼迫,也就是说,不是被人看为愚昧就是被人看作威胁;而这,也同样表明,对于惟一的真理,我们值得付上受逼迫的代价,何况,如今的付出,并没到流血的地步呢。
2011年7月28日
《殉道史》作 者: (英)福克斯 著 苏欲晓,梁鲁晋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