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96)
慈母手中卷,英国做“懒妈”
——《生活在英国》书评
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李秉宸
平芜尽处落秋声。能在9月初读到彭小玲老师新近成稿的《生活在英国》,缘然幸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若山川溪涧,时时有时时的不同,处处有处处的风景。
彭小玲老师在英国异域谋生,撑起岁月,通透人生,从乐观到达观,在奔波中成为“懒妈”;在不断付出中超越传统、家庭、自我,游刃于生计,辗转在世俗,成书于了然一顿,终于找到突破生活后,执着一切,却又放下一切的淡然与豁达。华侨英国懒妈的“懒”,不是躺平,不是摆烂,不是佛系,让人肃然起敬,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超然,是“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的清醒。
第一部分:女人的三分之二
栀子花开六瓣头,“懒妈”是天下女人的归宿。玫瑰花送给女朋友,栀子花送给母亲。女人的三分之二,是扮演母亲的角色,是将全部心力寄托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彭小玲老师对儿子的爱,透过每一个字,让读者感同身受。
从前言“儿子,谢谢你成就了懒妈”,到正文中“儿子初到英国”、“儿子不肯上学”、“儿子愿意上学”等等,彭小玲的笔触,是天下父母心。我今世不曾做女人,无法代入母亲的角色,但我曾为人子,是母亲的儿子。我以儿子的代入感读完第一章36小节84页纸,眼泪已经夺眶而出……剪断的脐带,怒摔的门,羞愤的日记,闯荡的心;我用一生和她说再见,她用一生教我本领,告诉我路上小心。
我不知道在母亲的眼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我看到了在彭小玲眼里,每个阶段对儿子的爱。这种爱,不涉及争夺、巩固、发展,甚至不奢求回应、支持、感激;就是这种爱,天然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没有任何道理可讲,因为这种爱本身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原则、最大的道理!她爱我,似乎与我无关!
蓦然回首,我当然做出过不止一件让母亲伤心的事,说出过不止一句让母亲伤心的话;就像彭小玲的儿子一样,前路漫漫,跌跌撞撞,但母亲没有抛弃我、冷落我。我和书中的儿子一样,在任何时候回头,母亲永远站在身后。问世间情为何物?她是你的十分之一,你是她的三分之二。
第二部分:女人的三分之一
喜欢彭小玲,在于她真实。读罢《生活在英国》,你会发现很明显的一点:彭小玲没有硬分章节、平衡关系。她很直接的给了儿子36小节、84页纸,但留给老公7小节、45页纸。她写了儿子的全部,在全部中顺便提及了老公。
唐代著名的女诗人李治说“至近至远东西,至亲至疏夫妻”,可说是对彭小玲“三分之一”最好的注解。彭小玲在深圳做过老师,又到英国开了中餐外卖店,可说是“至近至远东西”;她说“老公批评了我”,又在下一章节写到“老公活得比我累”,充满了理解,可说是“至亲至疏夫妻”。
中国女人对男人的依赖,有固有的历史传统,也有新时代下的思想跃迁。以前,女人选男人是“头等大事”,不怕工作找不好,就怕老公没找好,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近几年,有咪蒙、杨笠等新女性思潮出现,无论是在文艺上,还是现实里,女人对男人都不再明显依赖,也不把“找到一个好男人”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考量了。
彭小玲对老公的爱,既独立大方,“生活的细节与婚姻的质量”,有中国新时代女性和英国文化的影响;又相互依偎绵密,自述“得了老公的便宜要卖乖”,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温婉的一面;读起来刚柔相济,又意味深长。
第三部分:女人的百分之百
女人之所以是女人,或因为她们对生活的洞察、对人情的把握、对社会的理解要细致于男人。不得不说,女人笔下的生活,字句传情通透,笔意更有触感,更显勃勃。彭小玲的“我在英国开外卖店”写的让人舒服,“邻里之间”又生动感人,“在国外生活似乎不需要太多钱”似乎值得莞尔一笑,等到全书读完,不禁感慨:是一个优秀的老板娘!
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社会犹如汪洋大海,从来不曾平静过。有争执、有打架、有战争;有疾病、有瘟疫、有疫情;有嫉妒、有欺骗、有背叛;有立场,也有对立面;有团结,也有孤立;有摇旗呐喊,也有偃旗息鼓。困难仿佛洪水猛兽,紧追在每个人的身后;自己的力量又微不足道,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但为人的正直、善良和乐观,对生活的勇敢、智慧和坚定,是我们的本钱,是战胜困难的武器!
华侨英国懒妈对生活的“每一仗”,都打赢了。她没有辜负父亲的寄托、没有辜负丈夫的支持、没有辜负孩子的鼓励、没有辜负亲朋好友的祝福、更没有辜负自己东西远涉的经历,她是生活的勇者、智者、强者,是值得品读的人。
感谢彭小玲老师的新书《生活在英国》,顺祝康吉。
书评作者简介:李秉宸,90后作家,山西河曲人,目前定居北京,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荣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文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