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从伦敦塔到多佛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沈漓 /著
1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留给英国乃至世界的三大遗产,笔者以为,第一当然是他亲手创立又实际上亲手毁弃的“共和政体”;其二是他的名声——一个著名的无法“盖棺论定”的人——仿佛他存心要让后人(老百姓和历史研究者们)三百年来为他争论不休;其三便是他那颗颠沛流离、入土仍然不能为安的头颅,它对权贵与平民都有强烈的警醒作用。
1599年4月25日,克伦威尔出生在英格兰亨廷登郡一个小地主的家庭里。他父亲在当地是个乡绅,这使他能在亨廷登语法学校念完书后,17岁进入剑桥大学的锡德尼·苏萨克斯学院学习,受到清教思想的熏陶。奈何好景不长,他的父亲在他去剑桥的第二年也就是1617年就过世了,于是他离开了学院。他先是接受了父亲的遗产,后来又得到母亲家族的一笔财产,可是都不丰厚。从学校出来后他回到家乡,靠种田和收租生活。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他辗转迁居了三个地方。人到中年收入一般,家室之累却越来越重——他要养活寡居的母亲、妻子和八个儿女!虽然他在1628和1640年两次当选下院议员,但他在内战之前只是当地的一个小角色,在全英国更是默默无闻。若不是1640年代发生内战,克伦威尔一辈子就只能是个志不获展终老乡间的土地主了。
那时的国王查理一世专制暴虐,对拂逆其意志的清教徒迫害尤烈,甚至对他们施以割耳劓鼻的酷刑。而且查理自1625年继位以来,在整个1630年代竟然没有召开过一次议会。他对贵族乡绅搞了两百多年的这种劳什子议会深恶痛绝,他认定君权神授,普天之下只有他是唯一的统治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国王和议会的矛盾日趋激化。到了1630年代末,苏格兰人开始揭竿而起反对查理的统治,并且打败了英格兰军队。招兵买马投入战争就得征税刮钱,查理万般无奈,只得在1640年召开议会,承诺做些让步,改变原先不得人心的政策。这时英格兰危机四伏,许多同情苏格兰的议会派人士趁查理成了“跛脚鸭”之机,先不谈筹饷之事,而是进一步要求从政治、军事、宪法直到宗教进行一场全面的改革,以削弱国王的特权——如撤消主教职务,军事指挥权归议会掌握等等。国王此刻也获得了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岂能钻入议会派设计的圈套?事情就这样拖到了1642年,其间查理一世和议会派人士各自秣马厉兵准备武力解决,久拖无果的政治危机终于酿成了一场全国性的内战。
查理的保皇党称为骑士党(CAVALIERS),议会派的军人则称为圆头党(ROUNDHEADS)。正是乱世出英雄,克伦威尔以前既没受过军事训练,又无战争经验,但是从战争一开始他就显示出了一位常胜将军的天纵之才。他意识到圆头党的军力弱小,而且很清楚革命的成功总是由农民打出来的,于是他就于开战的1642年8月招募了一支60人的骑兵队,自任队长。那些清教徒农民军都是些胼手胝足、惯于户外艰辛劳作的农夫和牧羊人。他率领部队10月参加埃奇丘陵之战,还没到半年,翌年3月就晋升为上校。1643年5到10月,他率部参加格兰瑟姆、盖恩斯伯勒和温斯比之战,大获全胜。同年他参与组建东部联盟军。1644年1月他升为中将,任东部联盟军骑兵司令,7月即在马斯顿草原之战中击败王党军,扭转了战局。克伦威尔的农民武装被誉为“铁骑军”,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却一次也没打过败仗。真是奇迹!
他的部队是怎么作战的呢?那真是从远古的以色列以来,谁都没见过的一支奇怪透顶的部队!他们高唱着大卫王的《诗篇》前进,使敌人胆战心惊。克伦威尔的战术之长是善于发挥骑兵的快速机动优势,实施侧翼迂回,连续突击;具体战法是先用骑兵冲击突前敌军的中间部位,直接快速穿透敌阵后,再或左或右包抄敌军,反复冲杀,就像碾磨谷物一样保持巨大压力,把敌阵冲击得七零八落人仰马翻,趁乱消灭敌人。他的部队日益壮大起来,他严明的军纪造就了一支正规军;另一方面,这支部队又是布道又是祈祷,人们一边为亵渎神明和酩酊大醉而受罚,一边又高唱圣歌冲向敌阵——这就是那个时代最奇异的军队!虽然克伦威尔始终坚持把军事上的胜利归功于上帝的意志,但是历史学家指出,克伦威尔个人的勇敢精神和控制局势的技巧、他细心的训练、严明的军纪以及精心装备自己的部队等等都功不可没。同时克伦威尔还有一种上帝赋予的能力,他能够赢得天才人物的忠诚和尊敬,写出《天路历程》的约翰·班杨内战期间在他的麾下工作;而弥尔顿则是他的私人秘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后,弥尔顿隐居乡间写出了不朽的诗篇《失乐园》。
克伦威尔1644年12月向议会提出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募兵制,建立一支统一指挥的正规军。1645年4月克伦威尔就任新模范军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就在他手下诞生了。6月14日在内斯比之战中,他指挥部队仍以侧翼迂回战术,将王党军主力一鼓而聚歼。4年血战的结果,议会派全胜,查理一世于1646年被俘。
可能克伦威尔当时就希望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希望仍以国王为名义上的君主,而由议会来掌握实权。查理已是他的阶下囚,但他仍是恭敬地谒见查理,仍以臣下的礼节吻国王之手,以使被囚的国王不致太感羞辱。好个查理国王,好像既往不咎了,也允称来日要封克伦威尔为伯爵。
与任何农民起义一样,革命成功,就闹内讧。议会派人士为宗教派别和种种利益的不同产生了矛盾。查理想利用矛盾里应外合打击议会军,遂私下与爱尔兰天主教军队密谋串通,企图脱逃。王后本是法国人,这时候就在欧洲大陆招募兵勇,希图反攻。在种种矛盾的作用下,第二次内战于1648年爆发。不过这时候作为统帅的克伦威尔已是老马识途了,他乘保王党的队伍还没准备妥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主动出击,各个击破,随着8月在普雷斯顿战役中支持英王的苏格兰主力军被消灭,第二次内战在半年之内就结束了。查理一世才明白自己太小瞧那个中年出道的乡绅了,这时候封克伦威尔一个伯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了。
战后克伦威尔组织特别法庭,以“叛国罪”的名义判处查理一世死刑。1649年1月,查理在白厅(WHITEHALL)被斩决。这在历史上委实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君权神授”的国王头颅被砍掉的这一刻,英国等于通过克伦威尔向全世界宣告: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全国人民!当时的总司令菲法克斯不同意这种作法,但他的声望远在克伦威尔之下,也许他预感到与克伦威尔意见相左会有什么结果,于是激流勇退离职而去,这样克伦威尔更成了说一不二的无冕之王。这位无冕之王在当年5月19日共和国宣布成立后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先后跑去镇压各地的小规模起义,又远征爱尔兰;翌年5月,议会正式任命他为大将军和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他又率军近攻苏格兰并将其征服。真个是东征西讨武功赫赫,远征近攻不亦乐乎。克伦威尔横扫英伦三岛,已经没有真正的对手了。
2
权利一旦失去监督,魔鬼就会蠢蠢欲动。既然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意志,克伦威尔的“兵权神授”说与查理一世的“君权神授”说就有些暧昧地勾勾搭搭起来,须知克伦威尔是一个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且身体力行而又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啊!
很难说克伦威尔“一切归功于上帝”的谦虚是不是一个阴谋。总之,他渐渐忘记他为什么要起兵反对国王、他的部队为什么会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并且最终能够战胜国王的了。面对不合作的议会,克伦威尔派兵在门口站岗,不准一百四十多个属于长老会的议员入内。议会仅仅剩下约九十名议员,以后更减少到五六十人。时人称这种大部分成员离去或被开除因而失去代表性的残余议会为“臀部议会(THE RUMP PARLIAMENT)”。这个名称也很有意思。RUMP原意是指飞禽的尾部和走兽的臀部,以其喻人,当然有戏谑讥刺之意。望文生义,还可产生“议员们不必再动脑筋,只需带个屁股(甚至是动物的屁股)往议院里一坐便算完事”的联想。但是,“臀部”也有臀部的尊严,连它也不与克伦威尔合作。1653年4月,克伦威尔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亲自率兵入院解散议会。他对议员们说:“离开,我说,让我们来把你们的事儿都了了。以上帝的名义,走吧!”他很快就比查理一世走得更远。同年12月克伦威尔自任“护国公(LORD PROTECTOR)”,独揽行政、立法、军事及外交等大权。在他当护国公的将近5年的日子,也是他人生最后的5年时光,他的权力膨胀达到了巅峰。那时协助他的机构为“国务委员会(COUNCIL OF STATE)”,委员四十一人,全部是他的亲信。为便于控制、防止造反,克伦威尔索性把全国分为十一个军管区,各由一位少将督管。在消灭了国王的共和国里,憧憬着民主和幸福生活的英国人民一觉醒来,忽然发现生活在一个专制独裁的大兵营中!
1655年,克伦威尔在离开人世之前又做了一件大善事,在他的指示下,在英格兰实际上广泛存在的奴隶制被消灭了。大多数奴隶是比利时人,打从1066年的诺曼征服之后,就被他们的诺曼底法国主人带到英国来了。许多被解放的奴隶被船运到澳大利亚,他们在那儿建立了棉花农场,那里的气候温暖干燥,很适合棉花生长。克伦威尔为此又以“伟大的解放者”而闻名,他的头像也出现在1658-1660铸造的1辨士硬币上。
克伦威尔于1658年9月3日去世。死前不忘国家大事,临走托孤,遗命儿子芮乔为“护国公”二世。怎奈这宝贝儿子寸功未建,又无军政才干。军中将领不服,天下必乱。当时有位克伦威尔葬礼的目击者约翰·伊夫林,在1658年11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目睹了护国公隆重的出殡葬礼……但是,它是我曾见到过的最欢乐的出殡队伍,因为除了狗叫之外,没有一个人哭泣;兵士们发出野蛮的怪叫声离去,他们一边在街上走一边还喝酒抽烟。”军纪的松弛混乱和军人对大小护国公的不敬,可见一斑。“铁骑军”已随风而逝。这段记载也为查理王朝很快就能复辟的原因透露了一点消息。
查理一世的长子流亡在外,这时抓住全国久乱思治的大好时机,宣布除了谋划弑君的个别人之外,一概不予追究,于是军中将领转而支持他于1660年复辟,是为查理二世。可怜的护国公二世护自己都护不过来,安能护国?他见势不妙,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溜到法国,当他的“护寓公”去了。
共和国的日子结束了。这是英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共和国,为期11年。
查理二世牢记杀父之仇,对当年在他父亲死刑宣判书上以克伦威尔为首签字的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已死去两年的克伦威尔惨遭剖棺戮尸,与其他两具尸体一同悬吊示众,然后头颅又被割下,插在一根长矛上继续示众,尸体就地草草掩埋。伟大的护国公自此和前国王一样身首分离,再难团聚。后来他的头颅不知怎么流落民间,竟成了私人收藏,被颇懂生意经的英人拿去作了古董辗转贩卖——真是“头颅行万里,失计护国公”。直到三百年后的1960年,克伦威尔的头颅才由他的母校——剑桥大学的锡德尼·苏萨克斯学院(SIDNEY SUSSEX COLLEGE)收得,埋葬在该院教堂之旁。一个流浪的灵魂总算有了一片栖身之地。
3
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过来,克伦威尔的故事仍在继续。他既无法“盖棺”,更无从“论定”,他是个充满了矛盾的悲剧性人物。想起他,不知怎么就想起《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评价: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也。他在掌权之前,深感国王对他们清教徒的压迫之苦,自称为了宗教自由而反抗专制暴政。一旦大权在握,又反过来压迫别人,并不给天主教信徒以自由。当年的平均主义者要求自由,他不屑一顾地说:“他们有呼吸的自由。”他的部下把平均主义者的传单置于军帽之上,他命令取下,而且当场枪毙了一个不服从命令的军人。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对内对外穷兵黩武,对外入侵爱尔兰,与荷兰战、与西班牙战;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生活奢华,为自己的家小牟利,最终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克伦威尔虽然贪恋并夺取到了和国王一样的权势,但他对人民的欢呼内心还是有数的,他还没到老糊涂了的地步。1654年他当了护国公之后,有次谈到一帮向他欢呼的群众时,他说:“如果人民看见我被吊死,也会一样的喧嚣吵嚷。”克伦威尔的晚节不保,是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在他的面前,几乎没有战胜不了的外部困难;然而战胜自己是最为困难的,他终于没能战胜自己。他晚年奇怪地身兼二任:既是封建制度的掘墓人,又是封建复辟的清道夫。
笔者曾看过一部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于1970年在英国摄制并发行的影片《克伦威尔》,该影片还于1993年被制成激光影碟发行。
电影名为《克伦威尔》,实际上是“为尊者讳”,到驱散议会就结束了,避开了他晚年许多令人诟病的行为。也许影片叫做《克伦威尔与查理一世》或《内战期间的克伦威尔》更合适一些。我以为这正好放弃了一个剖析伟人是如何走向自己反面的绝好的机会,放弃了塑造一个杰出的艺术形象和真实的灵魂、从而可以帮助人类对历史与自身进行深刻反思的绝好机会,实在可惜。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有识之士拍出一部更好的《克伦威尔》。
在影片《克伦威尔》中,内斯比之战等战争场面还算宏大,用70年代初的标准来衡量显然属于大片之列。我觉得
这两位主角确实都是有功底的演员,尤其是饰演查理一世的阿里克,将内敛与虚饰矛盾地结合为一体,把虚伪做作、
放不下国王架子又偏偏成了阶下死囚的查理刻划得活灵活现。他在露天广场被公开处死时,居然表面平静地面对戴上
头套的刽子手发问道:先生,你真能处死你的合法的国王吗?然后不慌不忙地演习了一遍引颈就戮的动作,征求刽子
手的意见。待到刽子手点头认可,他才俯身而下,“从容”赴死。他能无师自通地掌握正确的被斩首的动作,因为也
和阿Q一样,从来都是他去欣赏别人被斩决的;而要预演一遍,却是因为他至死都坚认自己是英格兰的合法国王,一国
之尊的君主被“弑君的暴民”处死的时候,神情姿态更要优雅合度,万不可让人多砍了几刀,闹出笑话。这些细节更令
人觉得惊心动魄。反观克伦威尔,他是作为一个绝对的正面人物出场的,饰演他的理查德细节处理在在都要表现出克伦
威尔的坚强果断严肃正确,动辄“咆哮公堂”,大吼大叫,结果“撑”得太过太累,就像莎士比亚所说,有些过火了。
克伦威尔只大笑过一次,那是在处死国王之后他隐居故里,部下上他家里“劝进”,说英国人民不可一日无君,只有他
能出来管理国家云云。他大笑了,自己笑,对部下笑,又对妻小笑,半是自嘲半是讽世。笑过之后,仍然做他的无冕之
王去了。主人公“高大全”的形象颇有“三突出”之嫌,看着看着不知怎么就产生出一种幻觉来。其实演员的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是要由导演来负责的。
4
电影不揭丑,揭丑自有人。剑桥郡的初中历史教师菲尔德先生,为了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爱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英国历史的学校教育网站。你可以在那里查到有关初二年纪的英国历史教材,上面关于克伦威尔的内容是这么说的:“自从国王查理被处死之后,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了英格兰。他自封为‘护国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从前大不一样了,许多事情都变了。克伦威尔希望每一个人都像清教徒一样生活。以下是他曾经做过的一些事。
“克伦威尔关闭了所有的酒吧和剧院。他禁止所有的体育运动甚至包括足球。但或许他干的最坏的事情是禁止人们欢庆圣诞节,他甚至派兵去老百姓家里搜走所有的圣诞礼物和圣诞食品。
“清教徒的英格兰的生活变得非常单调乏味。”
然后底下还有男女两个清教徒的人物全身画像,当然都穿着当时的衣裳。解说词如下:“他们穿着简单、朴素的衣裳,总是黑色、白色或是灰色的。”
看到这里,心中一股不忿之气突然间窜了出来,觉得这位英国的历史教师菲尔德先生颇有些不知足了,而且有关世界历史的知识实在太贫乏。那两个清教徒的衣着颜色虽然不够光鲜亮艳,但人非孔雀,女士毕竟还穿着长裙(只不过比起迷你裙来是长了一点儿),男士手里拿了两本书(就算莎士比亚的书看不成了,一本书是《圣经》,另一本总不会是《正经》吧),又有裙子穿又有书看,最重要的是性别的区分一目了然啊!俩人走到街上,大老远就知道对面来了一个异性,准备尊称他一声先生或是昵称她一声小姐,谈谈光荣的克伦威尔探险队最近发现了澳大利亚的特大新闻,说不定俩人就结伴移民了,何“单调”之有呢?
如今在英国还有人和那部影片一样为克伦威尔辩护,说他安插亲信和解散议会,是因为他发现民主的议会体制掌握在土豪劣绅的手中,那些议员简直就和被废黜的该死的国王一样腐败,因此他才搞专制独裁。这种观点实在是大可怀疑。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就因为个人意志而被随心所欲地废除,总不能为了倒洗澡水把孩子也泼掉吧?而且执意要把江山传给不中用的儿子,又该作何解释呢?这里顺便说一句,英国有人专门办了有关克伦威尔的网站,说因为克伦威尔的行为竟然使一些人憎恨所有叫克伦威尔的人。笔者在网上也查了许多介绍剑桥大学锡德尼·苏萨克斯学院的网站,它们对于该校建立于1596的历史津津乐道,但是奇怪的是,对于该校出来的克伦威尔这位历史人物却讳莫如深,绝口不提。
历史老人才是人民大众最忠诚的公仆,他永远充当人民的追债人和赔偿人。生前为人民受到了亏待的人,死后自会从历史老人那里得到补偿;生前对人民作孽,死后历史老人自会上门讨债,用他那威严无比的手杖向你讨一个公道。所以,还是不要作孽太多为好。
关于如何评价克伦威尔所产生的争论,从英国一直争论到了中国。因为历来有崇尚暴力革命的背景,对克氏的评价问题一直是中国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主要评价不外乎四种:否定说、肯定说、功大于过说和分段评价说。但是不管怎么说,因为有了克伦威尔,资产阶级革命的曙光从欧洲猛然一下冲出了封建王朝的浓重阴霾,普照大地;看见了这种灿烂光辉的人类,再也忘不了它。正如影片《克伦威尔》最后的解说词所说:虽然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了君主制,但是英格兰再也不是过去的英格兰了。
克伦威尔之死,离1689年的光荣革命已经不远了。
附录:
关于克伦威尔两幅画的说明
沈漓
笔者在互联网上见过两幅克伦威尔的画像,这里因为版权方面的限制不能登出这两幅画来,如果有读者朋友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大英图书馆办的教育网站看看(网址是http://www.bl.uk/education/projects/index.html,进入后点击The Making of the UK ,再在“话题”栏下选择Oliver Cromwell即可)。
现存的似这样正面赞扬克伦威尔的画像已极少见到了,这是因为克伦威尔历史名声的缘故,也是因为王权仅仅在他死后两年就复辟了,复辟的查理二世对克伦威尔进行了“鞭尸”报复,毁弃了大量歌颂克氏的形象资料,同时出版了大量攻击克氏的材料。
1、 克伦威尔骑马图(1650):
当时英格兰忙于内战,对爱尔兰的统治几乎都瘫痪了。克伦威尔在进行爱尔兰战役之前曾声称,宁愿自己被保皇党军击败而不愿被苏格兰人击败;宁愿被苏格兰人击败而不愿被爱尔兰人击败。这反映了当时英格兰普遍存在的对爱尔兰人种族和宗教的偏见,而且爱尔兰人的造反也被视为主要的威胁。所以当克伦威尔对爱尔兰的征讨胜利之后,赢得了支持者的一片赞扬。
这幅画作于1650年,正是在克伦威尔率大军征服了爱尔兰之后。仅在1649年9月11日的卓赫达(DROGHEDA)镇之战中,克氏军队就杀了大约3500名爱尔兰军人和平民。克伦威尔下令“人人过刀(PUT ALL TO THE SWORD)”,他的残酷镇压使爱尔兰保皇军队迅速溃败。画面上威风凛凛的克伦威尔正勒马高地、雄视天下,画面左上角写着“爱尔兰的统治者克伦威尔”等字样,此画突出表现了克伦威尔的征服者的神态。
2、克伦威尔全身像(1653-1659):
此画作于1653至1659年,是在克伦威尔去世前的晚年。占据画面中心位置的克伦威尔身着军装,挺胸傲立,面带自信的微笑。他的右手执着权杖,左手拿着圣经;右脚踏翻皇帝权贵,左脚踩着毒蛇害虫,成了一副救世主的模样。画面充满了宗教的色彩——左角上艳阳高照,他的头顶有和平鸽衔着橄榄枝飞翔,身后是胜利女神在吹响胜利的号角。那两根立柱象征着克伦威尔在精神和物资两个世界的统治力量,象征着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不朽功勋。左立柱上日月同辉,右立柱上城堡屹立,在在都欲表现克伦威尔起着人类擎天柱的作用,宣扬其文治武功,天下无敌。
就在图前伟人的脚下,仿佛是小人国里的芸芸众生正在放牧、收获水果、耕种庄稼和采掘开垦,好一派抓革命促生产的繁忙景象。
在克伦威尔的崇拜者眼里,克伦威尔就是法律、正义与永恒真理的化身。
看到这里,只好重复一句“老而弥坚”的老话了:“历史惊人地相似。”
——————————————————————————————————
附录:
“珍奇之旅”人文随笔丛书(英国卷)
《从伦敦塔到多佛港》
沈漓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目 录
作者简介
第一辑 在历史的画卷面前
伦敦塔
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头颅行万里,失计护国公”——记难以盖棺论定的克伦威尔
伦敦蜡像馆——悲喜交集的历史舞台
是特立独行的精神叛逆,还是碌碌无为的有趣家伙——记南安普敦伯爵三世的传奇生涯第二辑 伦敦履痕
特拉法加广场与独臂将军纳尔逊
流金溢彩的白金汉宫
历尽沧桑的议会大厦
伦敦的戏剧岛
伦敦元旦大游行第三辑 英国人与小动物
天鹅散记
猎狐乱弹
“喜”鹊的怀旧与浪漫
猫狗杂说
松鼠和野兔第四辑 杂俎及其他
庄园笔记
“人民公园”随感录
从几件小事看英国人的自律精神
移民、种族与多佛港
英国的同性恋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