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ZT]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by yammcoi
(2007-03-12 20:49:18)
下一个
From: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74123&extra=page%3D1
增壹阿含经卷第一
东晋[罽-厂]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阿难报言:
“如是如是!尊者迦叶!《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皆由此生。”
“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迦叶问言:
“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
“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是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净。”
“是故迦叶!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净!”
迦叶问曰:
“云何。阿难!《增壹阿含》独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余四《阿含》亦复出生乎?”
阿难报言:
“且置。迦叶!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
“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
“云何。迦叶!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
“意清净者,则无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之果,便得成就。”
“已成道果,岂非诸法乎?!”出曜经 卷第二十五
姚秦凉州沙门 竺佛念 译
恶行品 第二十九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者。
诸佛世尊教诫后人---三乘道者,不以脩恶而得至道,皆习于善,自致道迹。是故说曰:“诸恶莫作”也。
“诸善奉行”者。
彼修行人,普脩众善唯自璎珞,具足众德。见恶则避,恒脩其善。
所谓“善”者,止观妙药,烧灭乱想。是故说曰:“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者。
心为行本,招致罪根。
百八重根难解之结,缠裹其心---欲、怒、痴盛,憍慢、悭嫉,种诸尘垢---有此病者,则心不净。
行人执志,自练心意。
使不乱想。如是不息。便成道根。是故说曰:“自净其意”也。
“是诸佛教”者。
如来演教,禁戒不同。
戒以检形、义以摄心。
佛出世间,甚不可遇,犹如优昙钵花,亿千万劫时时乃有。
是故如来遗戒教化,贤圣相承以至今日。
禁戒不可不脩!惠施不可不行!
吾所成佛王三千者,皆由〔禁戒〕、〔惠施〕所致也。是故说曰:“是诸佛教”。
最胜问菩萨十住断结除垢经卷第七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复次菩萨摩诃萨当念思惟意识清净。云何菩萨意识清净?
于是菩萨心为清净,亦无瑕秽,本无清净、不见有本,其心本者,不可染污、无能为心作留难者。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了心本净,不见有净。世多愚惑,于斯染着!达空思惟不有所著。分别究竟行权方便,于本自净。菩萨当知。
又其心本无往来。不择高下尊卑贵贱。不见本有今无。不见今有本无。不念德本。
念德本者,是谓空、是谓无生、是谓泥洹。
问曰:彼德本者了识心本乎?曰:非也。
内不空解外乎? 曰:非也。
最胜白佛言:若尔者,云何空耶?
佛言:
心本。空。亦非本非不本。亦非心非不心。
空心定菩萨若不自见心。己心本无、外亦本无,一而不二而无若干差别之名。心非我心无心于心。我心非心无我于我。色非我色无色于色。我非色我无我于我。我心我色。非我心我色。色我心我。非色我心我。乃至声、香、味、细滑、意法,非我意我法,亦非意我法我也。
何以故?心本空外亦空。以知外空,达了诸法亦复如空。一而不二无若干相像。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不见本有今无。亦复不见今有本无。无亦不无有亦不有。有不知所以有。无不知所以无。无无恒自无。有有恒自有。有不出于有。无不出于无。无无不自无。有有不自有。有不知无。无不知有。一切音声皆空非真。是谓菩萨心为清净。
其心净者。不可染污三十六湮。心本尘垢,永无所著。
复以善权方便,达本自净。亦不于净,起于想着。
菩萨摩诃萨以了本末净空定意自在三昧者。便能屈还周旋生死。往来五道植众德本。
彼德本者。知心意识、无心意识。
复以本心愍及一切。识了众生空无所有。我、人、寿命本末清净。
复以德本普及一切。令众生类进修于道。众生及道平等无二。观如是者斯谓本末清净。
复以此净等欲淫怒。痴等道等。道则是欲淫怒。痴则是道。道净痴净一无有二,亦不若干。菩萨观察本末自净,不着诸秽。
尔时世尊告最胜曰:“身行清净而不作恶。口言清净恒归至诚。意念清净慈悲一切。众行具足乃称菩萨。”
尔时世尊说此本无清净品时。五千菩萨皆得一生补处。无数千人皆发无上平等道意。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二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问曰:何等是净佛土?答曰: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王等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土。佛于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昼三时、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谁可种善根?谁善根成熟应增长?谁善根成就应得度?见是已,以神通力随所见教化。众生心随逐外缘,得随意事,则不生瞋恼;得不净、无常等因缘,则不生贪欲等烦恼;若得无所有空因缘,则不生痴等诸烦恼: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瞋恚等烦恼。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说。佛答:菩萨从初发意来,自净粗身、口、意业,亦教他人净粗身、口、意业。
问曰:若菩萨净佛土,是菩萨得无生法忍,住神通波罗蜜,然后能净佛土;今何以言从初发意来,净粗身、口、意业?答曰:三业清净,非但为净佛土,一切菩萨道皆净。此三业初净身、口、意业,后为净佛土,自身净亦净他人。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国土中者,皆共作因缘。内法与外法作因缘,若善若不善:多恶口业故,地生荆棘;谄诳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则水旱不调,地生沙砾。不作上诸恶故,地则平正,多出珍宝;如弥勒佛出时,人皆行十善故,地多珍宝。
问曰:若布施等诸善法,得净佛土果报,何以但说净三业?答曰:虽知善恶诸法,是苦乐因缘,如一切心、心数法中,得道时智慧为大;摄心中定为大;作业时思为大;得是思业已,起身、口、业。布施、禅定等,以思为首,譬如缝衣,以针为导。受后世果报时,业力为大。是故说三业,则摄一切业法;意业中尽摄一切心数法,身、口则摄一切色法入。身行三种,福德具足,则国土清净,内法净故,外法亦净;譬如面净故,镜中像亦净。如毗摩罗诘经中说:不杀生故人皆长寿,如是等。
问曰:身、口、意粗业,是事易知,须菩提何以故问?答曰:粗细不定故,如求道人中,布施是粗善,于白衣为细;如小乘中不善业为粗,善业为细;摩诃衍中取善法相,乃至涅槃皆名为粗。以粗细不定故问。佛次第为说粗业相,所谓夺命,乃至邪见。是三种身业、四种口业、三种意业,皆名为粗。
复次,破菩萨六波罗蜜法,悭贪等皆名为粗。
问曰:先说十不善道,已摄悭贪等,何以复别说?答曰:是六法不入十不善道,十不善道皆是恼众生法,是六法不但为恼众生。如悭心,但自惜财,不恼众生。贪心有二种:一者、但贪他财,未恼众生;二者、贪心转盛,求而不得,则欲毁害,是名业道,以能起业故。瞋亦如是,小者不名业道,以其能趣恶处故为道,是故别说六法无咎。
问曰:六波罗蜜中已说戒,今何以复说戒不净?答曰:破戒法,是杀生等粗罪;戒不净是微细罪,不恼众生。如饮酒等,不入十不善道。
复次,破五众戒,名为破戒,不破所受戒;常为三毒覆心,不忆念戒,回向天福,邪见持戒;如是等名为戒不净。
复次,若菩萨心远离四念处等三十七品、三解脱门,是名粗业。所以者何?此中心皆观实法,随涅槃,不随世间,若出四念处等法,心则散乱。譬如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则直,出筒还曲。
复次,若菩萨贪须陀洹果证,是为粗业。如人闻佛说须陀洹果,不堕三恶道,尽无量苦,如五十由旬池水,余在者如一滴二滴,则生贪心。以其心不牢固,本求作佛,为众生,今为自身而欲取证,是为欺佛,亦负众生,是故名粗。譬如人请客,欲设饮食而竟不与,是则妄语负客;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时作愿,我当作佛、度一切众生,而贪须陀洹,是则负一切众生。如贪须陀洹果,乃至贪辟支佛道,亦如是。
大智度论卷第十八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问曰:云何名[虫+昆]勒?云何名阿毗昙?云何名空门?答曰:[虫+昆]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虫+昆]勒门,论议则无穷;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
随相门者,如佛说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是中心数法尽应说,今但说自净其意,则知诸心数法已说。何以故?同相、同缘故。如佛说四念处,是中不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何以故?四念处中:四种精进,则是四正勤;四种定,是为四如意足;五种善法,是为五根、五力。佛虽不说余门,但说四念处,当知已说余门。如佛于四谛中,或说一谛,或二、或三。如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偈:
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主,是义如是说!
此偈但说三谛,当知道谛已在中,不相离故。譬如一人犯事,举家受罪。如是等,名为随相门。
对治门者,如佛但说四颠倒:常颠倒、乐颠倒、我颠倒、净颠倒。是中虽不说四念处,当知已有四念处义。譬如说药,已知其病,说病则知其药。若说四念处,则知已说四倒;四倒则是邪相。若说四倒,则已说诸结。所以者何?说其根本,则知枝条皆得。如佛说一切世间有三毒,说三毒当知已说三分、八正道。若说三毒,当知已说一切诸烦恼毒。十五种爱是贪欲毒,五种瞋是瞋恚毒,十五种无明是愚痴毒,诸邪见、憍、慢、疑属无明。如是一切诸使,皆入三毒。以何灭之?三分、八正道。若说三分、八正道,当知已说一切三十七品。如是等种种相,名为对治门。是等诸法,名为[虫+昆]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