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恩深
今日宽闲,随手翻阅《后汉书》,其中一文,所载王霸一家的事,令人感慨再三,遂援笔以记。
王霸字儒仲,太原广武人,亦即山西雁门县人,生于西汉末叶,少年时就有“清节”之名。及至王莽篡位,王霸脱了官服,不与官宦交游。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后,朝廷征招王霸到尚书省,王霸却只称自己的名,不称臣。有司问其原故,王霸说:“有一种人,天子有所不能臣,诸侯有所不能友。”一个叫作侯霸的司徒听了,觉得这话很高洁,于是要把司徒之位让给王霸。然而一个叫作阎阳的官员出来诋毁,说王霸这是“太原俗党”的风气,不该让他为官,于是这司徒之职终于未能让成。随后,王霸托病归家,茅屋蓬户,隐居守志,任凭朝廷几次征招,他硬是不出山。
王霸自己的志到是守住了,但是儿子的事,却叫他几乎动摇了自己毕生的志气。
原来,王霸少年时,与同郡一个叫令狐子伯的人为友,后来子伯当了楚国的相国,子伯的儿子亦当了一个郡的功曹。有一天,子伯的儿子带着一封父亲给王霸书信,来到广武县,只见车马随从一大帮,雍容华贵。当时,王霸的儿子正在田里劳作,听说贵宾到来,就丢下农具,赶回家中,及至见到子伯的儿子那样气派,王霸的儿子顿觉沮丧,自愧形秽,勾着头,不敢仰视。王霸在一旁见此情景,也觉惭愧。
客人走后,王霸竟久卧不起。妻子问什么原因,王霸不肯说,直到妻子“请罪”,王霸才说:我和子伯虽然从小为友,但志向不同。先前见他儿子容服光鲜,举措得体,而我儿见此,却蓬松着头发,张着嘴,不知礼节,面有惭色。父子恩深,我竟觉得自己从前的做法有些不对头啊。
故事看到这里,我的心突然间被刺痛了,好长时间不愿往下看。
我想,王霸守志终生,所以清贫一世,这在他自己,已是极为不易,但他还是挺过来了。但他作为一个父亲,不能不因为儿子的跟着贫寒而有所动心。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儿子,于是对自己终生所操的志向亦表现动摇了。孟子说,三军可夺气,匹夫不可夺志,王霸的志,却轻易地几乎被夺走了。可见父子之情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王霸所经历的苦痛,恐怕也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爱心的父亲要面对的苦痛。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也亲见了若干类似的情况。有些老革命,出生入死,挣得一官半职,却因清廉一世,到头来连儿子的工作也没给他拣个好的,致使儿子也跟着清贫一世,到了临终,向儿子孙子们作什么样的遗嘱呢?仍然说:儿子孙子们,你们要守住廉洁这个志向啊,不能动摇?还是说:爹对不起你们啊,没给你们留点遗产?或许只是流眼泪,什么也说不出来?
许多聪明人早已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发誓不作王霸那样的傻瓜,在位时,给儿孙们提供了升官发财的机会,因此上,其家族的文明史,就可以在自己看得见的时期内,延续它一两代。
《后汉书》记载的那个故事是这样结尾:
妻子见丈夫的志向将要动摇,就说:“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乎!”霸遂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终身隐遁。
毫无疑问,这个结局是《后汉书》的作者所要褒奖的,如果王霸终于动摇了,从此改弦易辙,为儿子谋出路去了,那么,不要说这个结局不会被记载,就是王霸前边的志节,也不会被记载了。
我窃想,王霸之志,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呢,还是糟粕?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鹿城东山寓
读书为什么?不论成就多大,生前没有一官半职死后连个称呼都没有,现在的时代无论如何混乱也比古人稍多了选择,可以窃喜乎?
王霸有个好妻子!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十全十美的,在所有这些国家中,美国相对来讲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在美国,无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家的孩子,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和权利。穷人家的孩子可以拿国家低息贷款来支付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只要你肯努力,吃得起苦,毕业后总可以获得一份安稳舒适的生活。
我很庆幸自己的孩子能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我很庆幸自己永远不需要面对王霸所面对的苦痛和内疚。我从来不像许多中国人的父母那样望子成龙,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性格阳光,有爱心,也有上进心,在经济和感情上做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