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明

西亚 - 耶路撒冷:犹太文化; 东亚 - 东方圣城:儒家文化。[敬天道,尊祖宗。]
正文

导 言

(2005-02-16 06:14:14) 下一个
导 言 人们总是希望见证人所说的都是真话,没有半点含糊。许多略知中国人的见证 人,虽然能说出一些真实的东西,但他们中并没有多少人能如实地叙述;更不用说 要他们讲出全部真情。任何个人,无论他的知识面多宽,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人 的全部真实情况。因而,本书必须面对来自3种不同观点的异议。 首先,或许有人会说,要把所知道的有关中国人的特性如实地转述给他人,那 只是白费力气。乔治。温格罗夫。库克先生是1857至1858年期间伦敦《泰晤士报》 的一位专门采访中国的记者;他像所有到中国去的作家一样,有机会亲眼目睹在各 种环境下的中国人,并可以借助于那些很具资历的人物的看法去了解中国人。然而 ,库克先生在他所出版的书信集的前言中却承认他对中国人特性的描述是失败的, 并为此表示歉意。他说:“在这些书信里,有关中国人特性的作品,我写得并不够 精彩,这是很大的疏忽。这本是一个最具诱惑力且最能施展才华的题目;机智的假 定,深刻的概括,自信的断言,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展示。那些吹毛求疵的批评家们 肯定会由于我没有从这种机会中有所收获而鄙视我。事实上,我写过几位中华民族 中非常优秀的人物;但不幸的是,在我把眼前的这些人物置于笔下时,他们曾有过 的粗俗的言行却与我的初衷相违背。为了追求真实,我烧了好几封长信。此外,我 还经常就这种事与最著名的汉学家坦诚地进行交谈,结果发现,他们与我一样,都 认为要形成有关中国人特性的整体概念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些困难只有那些真正 了解中国人的汉学家们才会遇到。一位精明的作家,可以在完全撇开主题的情况下 ,轻易地作出两个客观真实、头头是道但相互对立的分析。有朝一日,我们或许可 以获取某些必要知识,能够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中国佬的特性中明显的自相矛盾 。目前,我至少必须排除严格的界定,用中国人所具有的特殊品性去描述中国佬★。”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人已经使自己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 被看做是压服不了的、神秘伪,的确,除了在中国,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不可能真 正了解中国人;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中国人是根本无法理解的矛盾体。但是,既然 我们已经与中国打了几百年的交道,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对中国大地上的人民 以及其他复杂的现象作同等看待。 “其次,对本书更为严重的反对意见是笔者并不完全具备写此书的资格。一个 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人,并不能完全保证他有能力写出有关中国人特性的书,正如 一个在银矿里埋头苦干了22年的人,并不足以证明他有资格撰写出有关冶金学或复 本位制的论文。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整体;一个还未考察过它的一半以上省份且只是 在其中两个省居住过的人,当然没有资格对这整个国家作出概括。本书的这些文章 最初只是为上海的《华北每日新闻》所准备的,并没有考虑更广泛的传播。然而, 其中的一些论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都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笔 者这才应读者的要求将文章汇编成册。★★ ★“中国佬””这个含有贬义的词似乎已经根植于英国人的语言之中,而“中 国人”这一恰当的词却被排除在外,这是一桩令人吃惊甚至遗憾的事。在中国的外 国刊物中是否有一家不用“中国佬”这个词称呼中国人,在中国这个国家中是否有 一位作家就是不用这个词,我不得而知。 ★★ 《中国人的性格》于1890年在上海出版;这个版本在中国和东方广泛流 传,两年前就已告罄。 第三种反对意见,来自某些人,认为要阐发某些看法,特别是涉及中国人的道 德特征,会产生误解和不公正。 然而,人们应当记住,印象并不可能像统计数字那样丝毫不差。它们更像是照 片的底片,没有哪两张是相同的,但每一张都真实地再现其他底片所没有表现的某 些方面。拍照用的胶片不同,透镜不同,显影剂又不同,其结果当然也就不同。 许多久居中国的人,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完全要比笔者多得多。他们所表达 的看法实质上是与笔者相一致的。还有人认为,在某些部位加一些亮丽的色彩会给 过于单调的画面增添真实性,这些人的看法同样值得尊重。正是考虑到这些十分正 确的意见,笔者对原文作了全面的修订。由于出版的紧迫,原来所讨论的中国人的 特性有三分之一被省略了,当然,最重要的部分仍然保留,并新写了“知足常乐” 一章。 对于中国人所具有的并且表现出来的一切好的品性,我们没有任何正当的理由 不予以赞美;同时,又不能陷于某种先定的思维框架,抬高他们实际上所具有的道 德品行而大加赞赏--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并不亚于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这使 我们联想起撒克里。曾经有人问他,在他的小说中,怎么会好人总是傻瓜,坏人却 是聪明。对此,这位伟大的讽刺作家回答说,他是无心的。一幅表现橡树的木刻画 ,要求观察者从橡树的轮廓中分辨出拿破仑抱臂低头站在圣。海伦娜岛的样子。长 时间地这样看,往往一无所获,而且,这样做显然也是不对的;但是,一经他人指 点,看画者在看画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看到拿破仑的样子。同样,在中国,许多事起 初并没有出现,但却能被看出,而一旦被看出,就难以忘却。 正如限制性从句不能取代概括性的主句,本书的文章并不是对整个中国的概括 ,也不是诸多外国人所见所闻的集萃,这一些必须提请读者们注意。这些文章仅仅 是一位观察者对自己的印象所作的描述,只是许多“中国人特性”中的一部分。它 们并不构成一幅中国民众的肖像图、而更像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炭笔对 中国民众的某些特性所作的简略素描。它们只是组成一条光线,而无数的光线交织 在一些,才能形成一道白光。它们也可能被视作归纳研究,来自笔者及其他各种人 的个别经验在这里得到汇集。正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围绕着各个主题列举了大量的 具体事例。 米多斯先生是众多研究中国及中国人的作家中最富哲理性的。他认为,一个人 对外国民族特性有了正确的看法并希望把这种看法转达给他人时,其最佳方式莫过 于把所有有关的笔记都交给他细读。在这些笔记中,详细记录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事 件,特别是那些非同一般的事件,并附有当地人对该事件的说明。 从大量的此类事件中推出一般性结论。推出的结论可以被怀疑或否定,但所列 举的个别事例,只要是真实的,就不能仅仅由于某种原因而被搁在一边。任何有关 中国人特性的理论最终都必须对这些事例作出分析。 将中国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比较是十分困难的。试图从事这一研究的人 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同样,许多看起来属于中国人“特性”的东西,实际上只 是东方人的特性,待会儿就会看到这种情况;至于对不对,每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 己的切身经验予以判断。 据说,当今与中国人交往、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有三条途径:研究他们的小 说、民谣和戏剧。这些信息来源无疑有其价值,但似乎还有第四条途径,这就是研 究那些住在自己家乡的中国人的家庭生活,这一途径比前三者相加起来还有价值, 但它并不向所有研究中国和中国人的作家开放。正如在农村比在城市更能明白一个 区域的地形。在农村也更易于了解人的特性。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城市住上10年, 他所获得的有关中国人家庭生活的知识,或许并不如在中国农村住12个月所获得的 知识多。除了研究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我们还必须把乡村看做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基 本单元,本书的这些文章正是以中国农村为立足点而写成的。这些文章并不是为了 表达一个传教士的观点,而是一个没有任何主观偏见的观察者对所见所闻的如实报 告。正是由于这一点,本书没有涉及所谓用基督教改善中国人特性的问题,也不作 出中国人需要基督教的假定。但是,假如他们的特性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那么, 这些缺陷如何纠正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前所述,“中国问题”己远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国际性的问题。完全 有理由相信,到20世纪,这一问题将是更为紧迫的问题。中国人是人类中相当大的 一部分,如何改善他们是每一个希望人类美好的人不可能不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我 们觉得自己的这些结论是正确的话,那么这些结论将会得到一系列曾被过多忽视的 论据的支持;如果这些结论错了,无论怎样支持,都不攻自破。 埃尔金勋爵对上海商界的那次答问,虽然已过多年,但他的话至今仍是正确的 和恰当的。他说道:“当自由进入这个国家的障碍被搬开时,西方基督教文化将发 现自己所面对的不是野蛮,而是一种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衰退和有缺陷的古老文明 ,但在另一些方面又不能不使我们抱以同情和尊敬。在将要出现的竞争中,基督教 文化要想在这个具有怀疑态度且又足智多谋的民族中开辟道路,就要使人们明白, 进入天堂的信仰比不离尘世的信仰更能保证公众和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 (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