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火药桶,掩埋已久的导火索这次真的点燃了。加沙地区的巴以冲突还如火如荼,黎巴嫩真主党在7月12日用火箭弹袭击了以色列北部边境的一个居民区,并抓走了两名以军士兵,要求和以方交换人质。没想到强硬的以色列甘愿两线作战,一边在加沙继续和哈马斯交火,一边炸毁贝鲁特机场,出动地面部队进逼黎巴嫩南部。战火正在中东土地上不断蔓延。
“中东目前发生的冲突决不是一场周期性的暴力事件。哈马斯和黎巴嫩从两侧夹击以色列的行动是精心策划而有预谋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伊朗核危机的注意力。”美国乔治敦大学中东问题专家罗伯特·利伯尔(Robert J. Lieber)向《华盛顿观察》周刊透露说,“如果说目前的战事是因为以色列身处阿拉伯国家的包围当中,而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保护自己。这种说法简直是‘疯狂的’(crazy)。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容忍别国进攻到自己的领土而没有反应。”
与之针锋相对,总部设于布鲁塞尔的国际危机组织(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驻约旦的研究员慕恩·拉巴尼(Mouin Rabbani)则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说:“所有冲突的根源是因为以色列一直拒绝和阿拉
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站在中东战局之外,美国毅然表示支持以色列的“自卫行动”。其实私下里,它正同时面临几大危机的考验:延绵不断的伊拉克战事、僵持不下的伊朗核危机,如今又加上日益升级的阿以冲突。美国目前真是应接不暇,甚至无法掌控局势了。
“布什政府被误导的中东政策让它浪费了很多本该拥有的地区影响力。”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冲突问题专家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M. Walt)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由于美国曾明确表示想推翻叙利亚和伊朗两国的现政权,它现在对伊、叙讲话几乎毫无分量,更不要奢求能通过这两国压真主党退兵了。同时,美国长期限于伊拉克的泥沼,它在中东愈显‘体力不支’。”
以色列双线作战
利伯尔透露,自从以色列从加沙撤军的11个月以来,当地各种穆斯林武装组织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以色列进行短程
主党还曾经对“兄弟般”的哈马斯表达了同情。
“联合国在2000年就为当时处于冲突中的以色列和黎巴嫩划定了‘蓝线’边界。以色列立刻遵守协议,从黎巴嫩撤了军。因此,此次中东冲突根本就不是以色列攻击加沙和黎巴嫩,而是哈马斯和真主党蓄意要在以色列边境进行挑衅,以色列完全是为了自卫而战,”利伯尔说。
客观讲,2000年划定的“蓝线”虽然是联合国确定的以色列撤军线,即目前国际公认的黎以边界线,但严格意义
在,黎以两国也没有在任何双边和平条约中确认一条真正的国界线,让此次冲突的责任归属有些模棱两可。
抛开复杂的边界问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客座研究员摩蒂塔·柯汉(Muqtedar Khan)表示:“这场危机并不仅仅是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为交换人质捉走以色列士兵。”
“真主党挑衅以色列的时机非常关键,7月12日正好是伊朗拒绝联合国关于核危机解决方案的一天。因此,这次攻击更像是为了转移世界对伊朗问题的关注眼光,”柯汉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时强调说。
柯汉认为,以色列不惜两线作战而攻击黎巴嫩,虽然是反击战,但是目前来看以方的反应有点过分了。以军的攻击已经造成黎巴嫩境内300多人死亡,很多基础设施被摧毁。应该说,这种过激行为只能让中东战争扩大化,而不会对平息危机起到任何帮助。
与前两位学者的观点不同,位于华盛顿的阿拉伯裔美国人学会(The Arab American Institute)执行主任尼达尔·依卜拉赫姆(Nidal Ibrahim)虽然没有口诛笔伐以色列的“不合作”态度,却在指责以色列:“开战的几方
--注意,这不是绑架(kidnap),因此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但是以色列的炮火却摧毁了贝鲁特机场和大部分当地的基础设施。而受伤最深的是当地的民众。冲突日益扩大,这让人怀疑以色列的攻击有更深层的目的。”
所谓的“深层目的”在沃尔特看来,是以方要铲除黎巴嫩真主党。自从1982年创始之初,真主党就把以色列视作
主党在1991年阿以和谈开始后,也频繁袭击以在黎巴嫩南部设立的“安全区”,被以方视为重点打击的“恐怖组织”。
“以色列试图利用这次的冲突给真主党致命的一击,但是我不认为这种努力会成功。”沃尔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虽然,阿拉伯世界担忧极端组织势力的上升,因此不会集结力量支持真主党;但如果战争继续造成中东的平民死亡,许多阿拉伯人和政府将会更加倾向于谴责以色列的所作所为。”
沃尔特指出:“中东冲突的直接根源仍然是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占领,以及巴勒斯坦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权。这种局面为极端主义者的生存提供了空间,为黎巴嫩真主党这样的穆斯林极端组织能在中东‘惹是生非’提供了机会。
“一边倒”让美国在中东叫不响
中东硝烟一起,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美国,要看看这个自诩为“世界警察”的超级大国如何反应。没想到布什总统“稳如泰山”,颇为坚定地站在以色列一边声称:以色列有权保卫自己免受恐怖主义侵犯,但不应削弱黎巴嫩
然会降临。
“美国现在的选择是一边在精神上无条件地支持以色列,一边拒绝和阿拉伯世界或是伊朗进行任何直接接触,”拉巴尼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美国的立场再鲜明不过:它希望冲突继续,直到以色列达到其目标。只要以色列还没满意,那么其它国际各方平息事端的努力似乎是毫无意义的。”
利伯尔表示支持布什总统“维护以色列”的政策。他说:“目前美国能做的,只能是向约旦、沙特和埃及施压,通过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盟友向叙利亚和伊朗施加影响,逼黎巴嫩让步。”
眼见美国走入了“一边倒”的境地,依卜拉赫姆和柯汉认为,中东冲突中唯一的救命稻草是美国改变现有的立场,平衡它在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中间的位置。
“此时正是美国应该站出来,担起全球领导责任的时候。白宫和国务院应该出面要求各方冷静下来,用谈判和外交方式解决问题,”依卜拉赫姆呼吁道。
柯汉则分析说,局势演化到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损害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尤其是在美国悉心培育黎巴嫩民主政体的时候。硝烟一起,不但中东民主化进程被搁置,美国甚至将掌控不了局势。同时,本就被恐怖主义侵蚀的中东,恐怕将再度成为基地组织趁虚而入的恐怖温床。如此语境下,美国在中东的商业、政治、和能源利益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创。
“归根结底,这都是美国政府一边倒地支持以色列而致。要想解开这一团乱麻,巴勒斯坦问题仍然是关键。美国必须理解其利益,平衡自己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中的立场,”柯汉一针见血地指出。
精研国际冲突的沃尔特则将视角深入到美国的中东大棋局。美国曾努力想消除叙利亚对黎巴嫩的影响力,这意味
它国家对它侧目而视,更不要说它们对美国还没有什么信任可言。最终,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选择让它比以往更加固步自封。
伊、叙可能参战
截至7月17日,黎以冲突已造成黎巴嫩国内165人死亡,400多人受伤。战争双方的平民死伤人数仍然在不断上升,桥梁、道路和其它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中东和平彻底淹没在血泊中。同时,经济学家们疾呼:全球经济也成了中东冲突的牺牲者。当产油地变成火药桶时,世界石油价格已经跳高到78美元一桶。
报道称,让学者们更为担忧的是,黎巴嫩真正党一向是由叙利亚和伊朗扶持,如果这两国未来加入战团,中东局势将陷入无尽的动乱深渊。
“叙利亚和伊朗一直站在黎巴嫩真主党身后,为它提供武器和金元,而真主党之所以敢和以色列叫板,也是这两国为之开了绿灯。我想叙、伊未来的确有直接参战的可能,”利伯尔对《华盛顿观察》周刊预测说。
拉巴尼虽然在中东冲突的立场上和利伯尔截然不同,但谈到这一问题,他却说,“我相信,未来叙利亚直接加入战团的前景颇为明显,伊朗也有可能参与。”
战局发展瞬息万般,中东仍是危机四伏。面对这样的形势,即使美国不想出面调节,其它国家也坐不住了。刚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结束的2006年G8峰会本以能源安全为主要议题,结果是中东烽火喧宾夺主,各大国之间源起于伊拉克战争的裂痕日益加深。法国总统希拉克首先站出来批评以色列的反应过激;一直紧随美国政策的英国,鉴于它和阿拉伯世界的密切关系,也采取了偏向中立的立场;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更是警告说,以暴制暴只会让对话愈来愈困难,这波冲突,让中东和平倒退了20年。
“目前来看,还没有哪个世界主要强国有能力,并且愿意对平息冲突施加决定性的影响力。美国不会向以色列施加真正的压力,其它国家也没有充分的协调能力让真主党、哈马斯退让,”沃尔特并不乐观地表示。
然而,著有《美国的时代:21世纪的权力和战略》(The American Era: Power and Strategy for the 21st Century)一书的利伯尔认为,如果美国、欧洲主要国家、俄罗斯和中国,还有阿拉伯世界等主要国家能共同致力于解决冲突,协调各方势力,哈马斯、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朗是会买帐的。
(来源: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李焰,2006年第27期,7/19/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