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失去的10年
2006-06-02 00:42:48
转寄 列印
一年半之前,台北101大楼对公众开放。这座世界最高建筑似乎大胆体现了台湾对未来的信心。如今,它看上去更像是在无望地提醒人们,台湾与外隔绝。楼内宽敞的大堂几近无人,三分之一的楼层依然空置,而设计用于金融交易的房间仍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幻想。
这幢建筑恰恰是台湾经济在过去10年间被淘空的象征。由于数千家工厂和管理人员迁往中国大陆,台湾一度欣欣向荣的制造业基地迅速削弱,使台湾更加依赖低工资的服务业,以及逐渐萎缩的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
尽管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4.5%,许多人的实际收入仍停滞不前。工厂失业工人转向工资更低的工作岗位,加剧了不平等现象。直接投资流出令投资流入相形见绌,据估计,有500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流到海外。回流的资金十分有限,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投机而非生产性投资,消费信用热潮在支撑着岛内需求。
台湾企业最大的希望是,在陈水扁长达8年多变而无能的统治之后,2008年总统选举能给台湾带来决定性的改变。陈水扁的台独立场既激怒了北京,也分裂了选民。深受民众欢迎的台北市长马英九是继任陈水扁的热门候选人,他承诺与大陆保持更商业化的关系,大陆也在积极向他示好。
马英九的王牌是承诺与大陆城市直航,从而缩短经由香港的费时航程。这被广泛视为复苏投资、吸引台湾企业家以及蓬勃发展的企业(即在笔记本电脑、微芯片和平板显示器等产品领域获得世界领先地位的企业)回到台湾的关键。
然而,台湾对“直航”寄托了过多的希望,对两岸关系执着之症渗透了台湾公共生活。事实上,台湾的困境主要不在于航空旅行限制和大陆的攻台威胁。基本上,那是咎由自取。
由于台湾躲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从而避免了许多亚洲邻国被迫进行的残酷却有益的经济改革。台湾还在继续避免实施这些改革。为了免受国际竞争的冲击,台湾大部分经济还继续受到保护;广泛的政府所有制纵容低效企业,阻碍产业重组;市场监管无力,官僚干涉盛行。
陈水扁应承担大多数责任。尽管陈水扁提议进行改革,但他对重点举棋不定,微观管理也十分拙劣,导致这些改革举措在反对派控制的立法机构遭受失败。即使是行政院副院长和名义上的盟友蔡英文也说,陈水扁威信太弱,在剩余的任期里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但是,台湾的基本问题是政治和体制尚不成熟。尽管台湾在历经数十年的军事独裁后,1996年才开始实行民主,但现已成为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典范。但它吵闹的立法机构更关注党派之争而不是有建设性的政策,而行政部门分裂成两个令人混淆的派系。一度高度政治化的司法制度,现在处于混乱和不可预知的状态。极端守旧的官僚机构,仍保持长年独裁统治中获得的权力和态度。
这些因素是导致无所作为的原因,造成的混乱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关注为确保台湾未来发展应优先考虑的事务,即巩固自由社会的制度,建立得以让企业和财富蓬勃发展的经济。
智慧、勤劳、勇敢的台湾人民能够迎接这一挑战。然而,祗有不再为困境寻找替罪羊,他们才能克服挑战。而迈出的第一步,应该是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用卡通人物小阿布纳的话说:“敌人是我们自己。”
英国《金融时报》作家:居伊德.容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