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李叔同 - 色与戒

(2022-01-20 18:31:24) 下一个

李叔同,普通人眼里,他就是“长亭外古道边”;佛教人士眼里,他是造诣非凡的弘一大师;还有一些人,对于他狠心的抛妻弃子遁入空门感到不解。

无疑,李叔同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大师,他无论在音乐,绘画,文学和佛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至于他后半生为何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是旁人能够揣度的,他在小船上与日籍妻子诀别时的心情,恐怕也没有人真正知晓。

李叔同的前半生,也算得上风流倜傥放荡不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罪孽深重”。他之所以义无反顾的转向佛法,是经历了才放下还是幡然醒悟,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世间多了一位佛学大师。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妻子少了一个丈夫,两个孩子少了一个父亲,如果他不出家,世上会不会多一个丰子恺和潘天寿?弘一大师,私也,公也?

没有完美的答案。

能否两全其美?李叔同的妻子在得知他皈依佛门后曾经问他,可不可以不出家。因为,在日本,和尚是可以娶妻生子的,修行与世俗不矛盾,色与戒也不对立。

不得不说,大和民族还是有智慧的,他们起初是全盘汉化,但是却没有全盘接受,他们不拜孔子,没有科举,没有太监也不裹脚……,如今脱亚入欧,还有浓浓的菊与刀。

没有考证,佛教在印度形成之初是否要戒色,不过似乎藏传佛教某些派别的僧人是可以结婚的,密宗甚至通过性的愉悦达到修行的境界。而色与戒水火不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哪怕是已经得道的高人,天主教里的神父,或佛教高僧,六根未净者大有人在,甚至触犯淫恶之罪也时有所闻。而新教牧师却鲜有让色字头上的刀伤了自身,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戒色。

说到色戒,自然想起李安的电影,可是还有一部同名电影,却是真正探讨这个永恒的难题。

这部电影是印裔法国籍导演宾·纳伦导演,钟丽缇主演的《Samsara》,不知谁翻译成了《色戒》,似乎《轮回》更为准确。

20出头的喇嘛达世在昏暗阴森的洞穴里,经过3年3个月又3天的“本尊闭关”静坐修行,回到寺庙并受到活佛的嘉奖。可是,这位“去得太尽”的喇嘛在回到寺庙后, 他那男人最原始的情欲开始苏醒萌动!在一次祭典活动中,达世无意瞥见了一位哺乳母亲丰满柔润的乳房,竟呆呆若木鸡,此后夜夜春梦不能自拔。而后,达世在村庄的丰收庆典上,遇见了年轻貌美的琶玛(钟丽缇)后,内心那异性相吸,阴阳交合的情欲便一发不可收拾。

是啊,佛祖都曾享尽荣华富贵,后宫粉黛三千,凭什么让我5岁出家,现在要我严守戒律禁欲修行呢?既然佛祖都是看尽繁华后才看破红尘,我为什么不该拥有过才可放弃,“拿起”后才能“放下”吗?

达世来到当初出洞后沐浴更衣的河流,换下僧衣,穿上俗衣。毅然转身朝琶玛家走去。就在丛林山野间,两人紧紧的赤裸相拥……。

还俗的达世,完完全全的是一个俗人,他娶了美人琶玛,生了儿子,积累了财富,成了一名富裕的农场主。男人有钱就变坏,达世也不例外,他竟然和一名受雇的印度女人暗地勾搭,淫乱媾和……。

师父临终前留给达世一封信:“我知道我的业仍未完,我会再次轮回,我们会再见面。届时你能告诉我,什么比较重要,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

达世似乎醒悟了,他决定抛开俗世,放下。于是他再次回到那条河流中,脱下俗衣,换上僧衣。

就在达世回到寺庙的路上,琶玛出现了。美丽性感的琶玛是对于“本尊闭关”修行的另一种修行:不逃避红尘、不规避欲望、不指望救赎、不幻想完美的修行之道。

对于“爱欲”,琶玛从一开始遇见达世,就不遮掩,不纠结,当她发现达世居然为了自己还俗时,她没有逃避,没有害怕,勇敢承担父母认为的“丢人现眼”的选择。

晚上,达世和琶玛亲热接吻时,幼小的儿子醒了过来看着爸妈,达世发现后惊慌失措,而琶玛却轻轻抱住达世的头,让他专心看着自己,孩子看着恩爱的父母甜甜睡去了……

面对人性,琶玛和孩子都是自然的,自以为有修行造诣的达世却纠结不堪。面对爱情,琶玛热情主动,毫不扭捏;苦苦修行了15年的达世却内心纷乱,被情欲折磨。

生活中,达世因下雪寒冷就禁止孩子外出;琶玛却平静的说不要过分保护,让孩子出去后自然就知道外面很冷了。

此时,达世和琶玛相对而立,前面是寺庙,是出家,而背后是回家,是俗世。

琶玛说:听过耶输陀罗这名字吗?释迦牟尼,所有人都认识他,耶输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他走时什么也没说!耶输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助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是受她启发!然而我们又怎么知道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痛苦?

达世泪流满面地跪下:琶玛,带我回家。

琶玛把钵和佛珠丢给达世: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说罢,琶玛飘然而去。

红尘与道场,哪个不是修行?如果说释迦牟尼走的是修行路,他妻子耶输陀罗难道不是?达世不吃不喝脱离尘世3年3月3天,僧衣俗衣脱下换上,折腾来折腾去,最终还是回到原点,痛不欲生;琶玛自始至终身在红尘,从容面对自己的欲望,面对每一个“无常”。谁才是被相所惑?谁才是真正的修行?

回到李叔同,他皈依佛门之后毫不动摇,从一个纨绔子弟蜕变成一个大成就的修行者。但对于大多数平常人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修行,红尘便是道场,真实的活着,真实的面对自己,每过一天,每做一事,每遇一人,都是修行,日复一日,且行且修。真正的修行,既不是找到佛祖,也不是能和上帝对话,而是找到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HaiFengCC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另一种修行:不逃避红尘、不规避欲望、不指望救赎、不幻想完美的修行之道。让大多数平常人心安。
guoke001 回复 悄悄话 我认为佛教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无缘于佛教的人实在是人生大遗憾。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也都是大家传的吧,李叔同到底有没有成就?有没有鉴定标准?毕竟律宗也不是佛法的根本。

我的意思是,佛法的成就,应该是有QC检验标准的,不是谁自称有悟就算解脱的。
虽然修行也许可能各种法门和路径,但是解脱应该是有检验QC的。

为什么一定要QC? 因为如果没解脱,就是有些迷惑、牵挂(有形无形的)一定是没解开。这东西在轮回的过程中会长大。
houston99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谢谢介绍.不过真正的修行,应该一切皆是空,所以什么都可抛,不用对话,只是希望脱离人世苦海.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悟空兄好文!我也看过这部电影,非常好的片子,悟空兄好感悟,大赞!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回到李叔同,他皈依佛门之后毫不动摇,从一个纨绔子弟蜕变成一个大成就的修行者。但对于大多数平常人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修行,红尘便是道场,真实的活着,真实的面对自己,每过一天,每做一事,每遇一人,都是修行,日复一日,且行且修。真正的修行,既不是找到佛祖,也不是能和上帝对话,而是找到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
感觉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误导。
关键在于,佛法修行还是有专业的要求和标准的。

博主上面的说法,现在很流行,但是中间含有的误解,类似文革中的说法:
生活就是大学,在生活中好好做人,多思多问,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就相当于是上大学了。
这话原则上是对的,如果真是善于观察,那当然就是上大学。
但是有几个人在车间、田野里劳动时,能做到像开普勒,牛顿、法拉第那样善于观察,又有几个人能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善于总结?

佛法的修行,比牛顿的内容还难,因为牛顿要认识的是自然现象,佛法要认识的是佛性。前者是有迹可循,后者是无形无相,无门可入,所以我觉得,没有专业的修行,是不可能的。

当然,就像工人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确实可以摸索一些科学知识,但是,毕竟不成系统。

不过,我同意本篇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佛法根本上,不是跟世界对立的。就像上学学习牛顿定律,也不是为了躲避世界。
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必须一段时间脱离烦扰,才能深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