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耀洁老人在村里给病人看病 图TP 见习记者 乐梦融 高耀洁,人称“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今年80岁。退休前她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妇科肿瘤病专家。1996年至今,她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2000年开始,她将主要精力放在救助艾滋遗孤上。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前后,连续数天,她在助理的搀扶下,走上沪上7所高校的演讲台,宣传抗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 红丝带洋溢着一片暖意 12月8日下午,华师大理科大楼的演讲厅里人头济济,连第一排前的空地上都坐满了热情听众,“高奶奶来了!”一些慕名而来的社会人士也跟着大学生一起欢呼。掌声持续了将近1分钟,高耀洁的精神顿时振奋起来,推开助理的手,摸索着坐到了话筒跟前。 “有个姓王的艾滋病患者想向我求助。几天后我到了村头,别人说,小王出来了,我一看人已经躺在棺材里,是被抬出来的,他就这么死了,悲伤啊。”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老人激动地说了整整1个半小时,语调始终透着自信和坚定。有人发问时,老人总凝视着对方,由于耳聋严重,主持人小任不得不贴在高耀洁的耳边做她的“助听器”,毕竟80岁的耳朵有些不听使唤了。 从1996年接触的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到资助艾滋孤儿的近况,老人感慨万端地讲述了自己这10年的曲折经历,幻灯片中艾滋病患者和艾滋孤儿的悲惨遭遇,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唏嘘不已。“这男人是河南上蔡的。”“这女人是输血感染的。”记忆力很好的老太太脱口而出每张图片的幕后故事,具体地点、日期也记得十分准确。老人的言辞常激起热烈反响,一句原本只属于高耀洁的抗艾座右铭,从台下人口中不约而同地说出:“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高耀洁就这么悄悄地来,默默地走,媒体没有过多关注,却在上海高校里刮起一阵抗击艾滋病的旋风,她的心声说不完道不尽:要宣传、写书,抓紧时间解决艾滋孤儿的生存问题、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校园网上如同被点了一把火。学习高耀洁,为奶奶分忧的主题帖在很多高校论坛上甚至压倒了超人气的游戏和明星。有很多学生听了讲座后,立马参加了校园防艾宣传队。高奶奶赠送给高校图书馆的新书一上架,就成了抢手货。 交大亲青关爱青年学会会长徐晟宇欣喜地说,这正是他们当初邀请高奶奶来沪巡回演讲的初衷。学会本来只想请她来交大交流,高耀洁却坚持去各个高校走走。 高耀洁所到之处,每个学校的演讲厅都“站无虚席”,派发的红丝带标志洋溢着一片暖意。 2 相差60多岁的“战友” 那天下午6时左右,艺海剧院内真情激荡。高耀洁老人也在等待上海学子“感动校园人物”的揭晓时刻。 当主持人宣布邓贝西的名字时,高耀洁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采。她小步紧走到小邓身边,为他送上奖品,整整61岁的年龄差距好像没了丝毫间隙,两双平素握住“抗艾”大旗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聚光灯下,男孩对高耀洁轻轻道了声:“奶奶,谢谢您。”获奖背后的辛酸劳累,也许只有高耀洁才有最刻骨铭心的体会。 2004年暑假,小邓去郑州拜访高耀洁,两个相差近60岁的陌生人,初次接触就谈到了一起,不久成了忘年交。高耀洁要来上海高校演讲,小邓早就打听到了,但当前一天被告知,老人结束演讲后会亲自来到颁奖现场,多少令他有些意外的惊喜。 这个稍显稚气的男孩邓贝西,3年内5赴艾滋村考察,持之以恒地帮助艾滋孤儿多年。在上海中学他带动了一批有爱心的学生,创立了“同一社”。如今“同一社”已经成为上海中学最大的社团之一,举办了多次大型抗艾宣传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尽管高三功课很忙,小邓总在关注抗艾活动和高耀洁近况,高耀洁也不断给小邓写信,告诉年轻人要坚持住,这对小邓的鼓舞很大。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小邓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高奶奶站在抗艾第一线的身影。3年没有见面,高奶奶还是立马认出了他。或许话题太沉重,而那天又是领奖的好日子,小邓没和老人继续抗艾话题,只是拉拉家常。小邓知道,从老人开始抗艾事业起,舒心的日子就几乎远去了。 “您已经80高龄,有没有想过要找个接班人?”听罢记者提问,高耀洁连连摆手,压低嗓门回答,不找,这条路走起来太辛苦了。话是这么说,其实对于抗艾的后继者,老人总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老人家虽然嘴里常常强调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但心底里还是希望我能坚持走下去。等高三毕业,我还会在大学里继续这份事业的。”男孩邓贝西,决心很坚定。 3 博客是一块抗艾新阵地 高耀洁每次演讲完毕,总会在大屏幕上显示自己的博客。看过的网友都说,高耀洁博客的更新速度,哪怕在新浪名人博客里都算快的。从今年10月22日开设博客至今,已经有了48篇文章,每篇都是洋洋洒洒数千字,她口述,助理帮她整理输入,主题只有一个——抗艾。 “但在您的博客里,有的网友似乎不太同意您的一些观点。您认为安全套并不是百分之百保险,洁身自好才最重要。网友们则认为,目前很重要的是宣传安全套的安全意义。”记者开了个头,不想老太太较真起来:“他们说得不对,8月到现在,又有46个病例落在我手里,这趟回家后,我要一例一例贴上去,给他们看。”老人腰杆挺得很直,有了博客,就多了块抗艾阵地。 谈到自己的博客,老人的脸突然菊花般地绽开了,笑得很孩子气:“我已经把博客地址印在了名片上呢,好多人见我就说,‘高耀洁,你好时髦。’” 好多热心网友都劝高耀洁,在网络上不要太顶真,老太太却偏偏不信这一套:“有些网友不清楚实际情况,所以我要和他们论个明白。”分歧归分歧,即使对艾滋病防范手段持不同意见的网友,对高耀洁的工作和付出同样表达了崇高敬意。 4 “诈骗艾滋财者死,贪艾滋财者亡” 2005年年末,上海同济大学影视专业的沈一亭收到了高耀洁的贺卡,卡上印着:诈骗艾滋财者死,贪艾滋财者亡。写的倒是恭贺新喜,落款高耀洁贺。老太太寄贺卡都这么顶真,小沈觉得有些好笑,但回想起拍摄《与高耀洁同行》的日日夜夜,又有些笑不出来了。 “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她拍摄之前我也不能。”这部DV作品获得人民网与汕头大学联合主办的DV大赛一等奖,作为纪录片导演,沈一亭按着高耀洁的作息,每天7时准时起床,晚上9时多才就寝。剧组里,跟拍的编导个个喊累,但看到高耀洁每晚默默地归档当日走访对象的材料,谁的心头都会升起一份敬意。 谈起拍摄过程,小沈心情很沉重,镜头里高耀洁总是踮着脚在农村泥泞路上慢慢地挪着,她要挨家挨户地去走访艾滋病患者。“没有设身处地的体会,永远想象不到,一件棉衣对艾滋孤儿意味着什么!” 获奖后几天,高耀洁饶有兴趣地看了片子,看完以后又较真了一番,说这纪录片很普通,有些地方连个解说词都没有。“老太太还挑剔着呢!后来想想,估计我们看来很难得的场景在她的眼睛里,太稀松平常了。” 5 老伴跟她说,“我死了你也要去!” 从2003年起,高耀洁获奖不断:亚洲拉蒙-麦格塞公共服务奖,表彰她在防治艾滋病的事业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明年她可能将接受美国前总统夫人希拉里授予的“年度十大杰出女性”奖……好多奖项的外文名称,高耀洁说记不清,对于名利,老太太已经很淡了:“拿奖拿名气,意义不大,之后遇到的困难一样都不会少。不要以为获奖了,困难就会通融。” 从涉入这项浩大的工程开始,高耀洁至今投入已高达100万元人民币。高耀洁的老伴生前常说,这些钱都够在河南买上几套大房子了。每次到手的奖金还没捂暖,高耀洁就又揣着跑去书店,抗艾书籍能买多少就买多少,不够了再去印刷厂,把自己的著作加印几万册,然后拉着老伴和助手跑去公共场所发放。 那回获奖后几天,两万美金就没有影子。钱不够的时候,高耀洁还会动用夫妇俩的养老金,去给艾滋孤儿们添置生活必需品。老伴一开始有些微词,高耀洁一赌气跟他划了条“三八线”:今后把每个月的工资都给他,至于额外收入,就别管她如何支配。赌气归赌气,老伴还是用自行车把一捆一捆的书拉去邮局,邮局的工作人员总是疑惑不解,这么大年纪为什么买这么多书?究竟要寄给谁? 今年4月,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离开了人世。那几天,高耀洁正在筹备清华大学演讲。老伴去世的前5天,已经不能进食,也不能自主呼吸了,身上插着4根管子。老伴跟高耀洁说:“我死了你也要去!” 老伴走后一阵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高燕宁,也是高耀洁的“战友”,曾目睹过老人伤神的样子——一个人静静躺在椅子上,看着窗外自言自语:“我也不知道中什么邪了,我原来是妇产科医生,原来治疗不孕症时能给别人带去欢乐,老来却跟这么让人悲伤的绝症打交道。”当时高燕宁冷不防地问了一句,如果知道情况这么复杂,还会不会做? “肯定不会!当然不会!”高耀洁说得很干脆。可话音刚落,她又提起邮包去邮局寄抗艾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