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斋食坊

用心做菜, 用菜绘画, 用画装点每餐每日.
个人资料
正文

万得福:农家饭,金不换——中国农民东方料理礼赞(ZT)

(2006-07-10 11:01:57) 下一个

文章来源: 农家饭

引子:

公元2004年十月,我结束了探亲的假期,从北京回到纽约,经常想起京城满街的招牌“农家饭”“家常菜”,“黑土地”,“绿色食物”。大城市的人们向往自然,期盼从农家饭中寻回久已失去的东西。某日由此心中忽然发出思古之幽情,所思所想就是中国的农家饭。不禁思绪万千,欣然命笔,是为回国探亲游记之一部。谨以此拙文敬献给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

我家祖居河北省涿县一个小村子(1949年划归北京市),位置在京西南远郊,属于房山县地面(现为房山区),与河北涿县夹河村遥遥相望。这里可以说是首都西南最远的边界了。到我父辈上,进京谋生,成家立业,我就生在北京,在北京城长大。文革动乱,全家受到牵连迫害,从北京城里迁到老家农村。我从童年到青年在农村生活了十一年,是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岁月。在这里我和农家饭结下不解之缘。十多年后落实政策平反,又举家迁回北京原址。到后来我飘洋过海到美国求学,几十年下来也算走遍了大半个地球,城市和农村,东方和西方,见识了各地、各民族的所谓美食佳肴,西餐大菜,细细想起来,唯有中国农村的农家饭纯朴自然,香醇可口,令人回味无穷,心驰神往。

农村穷乡僻壤,生活简朴安静。这里地处华北大平原,主要农作物是越冬小麦、水稻、玉米和白薯、红薯,少量花生和大豆。当地人也种菜和少许瓜果供自己食用。这里出产的大米在古时候是专门供给皇宫御膳房,是非常有名的贡米。据说是“九蒸九晒,色香如初”,素有“新米陈面,县长不换”的说法。现在被开发为绿色无污染食品,身价倍增,名为“御塘贡米”。难怪这大米好吃,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我根本不知道,金黄的稻谷可是农夫三跪九拜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栽秧是躬身曲膝,田间管理期间至少挠秧三遍,是货真价实的双膝下跪(“会不会,隔仨跪”),下蒸上晒,水中蚂蟥叮血,水上蚊蝇蜇人,稻叶割破皮肤,汗水湿透衣衫。然后是提霸草,最后仍然是躬身屈膝收割、搬运,脱粒,翻晒,扬场,收谷,最后碾米。新碾的当季大米,散发出稻谷之香气,没有陈旧发霉之弊。做出的大米饭雪白喷香,不用打开锅盖,就香气四溢,难怪人人喜爱。小麦讲究放到第二年,磨出面粉才性温和暖肚,效性最好,下水田干活不致闹凉肚涨肚,这里的学问就不知为何了。

农村生活清苦,缺油少醋,更没有条件享受糖和其他调味品。当地不产坚果。市价又贵,所以基本没有核桃、栗子、杏仁之类可吃。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至少人们把茶免了。当地人的饭食相当简单,绝大多数人家一日三餐的模式几乎是固定的:早饭是玉米渣粥就咸菜,家里殷实点的会有捞米饭或烙饼,炒一二个菜。中午主食为干饭、烙饼、面条、蒸窝头或贴饼子。晚饭一般有稀有干,而玉米渣粥几乎成为每家每天必食之物。只有逢年过节,人们才舍得买一些鱼肉,主要是肥猪肉,炼出油来吃很长时间。一年到头,很少吃到水果。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有机会享受客人带来的作为礼物的少许水?N?烁纳粕?睿?壹叶佳?恍┠讣Γ?恢焕夏讣τ胫魅斯捕仁惫馐?辍⒍??辏?浅S械氖隆F饺罩饕?考鸺Φ啊⒙艏Φ暗眯┝闱?蛴脱谓创住⒒ń贰⒋罅希ò私牵?⒋小⒔?缺匦璧牡魑读稀E级?材眉Φ白雒嫣溃?蛘咛?Φ啊⒅蠹Φ啊⒄艏Φ案?A硪桓鎏?股?畹耐揪妒窃诜壳拔莺笾直舛够乒腺凉系认什私蛹貌蛔恪N壹易∷?俳郑?蚯耙徊骄褪恰奥怼甭罚?挥邢蚩占浞⒄梗?凉纤臣苌戏俊C磕晗那铮?逃陀偷馁凉涎砼缆?耸?宸慷ィ?揽?涠浣鸹粕?』ǎ???蝗弧4蟠笮⌒〉墓希?械谋搪蹋?械慕鸹疲??吕椿股⒎⒆拍嗤恋姆枷悖?霾税咎溃?闾稹⑸场⒚妫?闪吮夭豢缮俚淖舨图哑贰?

另一个生财(生粮)之道是养猪。养猪不是为了吃肉。猪养大后卖得钱可以买粮食。因此,猪也成了我们为粮食奋斗的一员大将。我外出割草,捡树叶,在家帮助母亲切猪菜、煮猪食伺候它,它吃掉泔水、菜根、菜皮、树叶,糠、麸子经它强力肠胃转换,长出可以换成粮食的肉。猪圈里的粪土也能换来一些工分,年底就是钱和粮。一天喂猪不止三顿,大家不是下田做工就是上学读书,喂猪这个重担自然也落在母亲肩上。猪成了全家的一座长着四条腿的小粮库和希望之所,真是人力不够猪力凑呀。

过日子除了打粮食之外,主要靠用粮食交换粗粮和副食。村里经常有走街穿巷的小买卖人兜售自制的芝麻油(小磨香油)、黑豆腐、白豆腐(北方豆腐)、粉丝粉条、豆皮凉粉之类的农副产品。或者以粗换细,主要是用白薯干、老玉米换大米。一斤大米可换一斤二两玉米,或三斤二两薯干或鲜白薯6-7斤。在春天的时候,这种交易是赊帐式的,双方先讲好换算方法和种类,然后就把实物留下,待秋后稻谷收获碾成米时再凭帐本收粮。这是很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为了填饱肚子,几乎家家都舍不得吃大米饭、白面,只留下少量用于过年过节、招待来访的亲友以及日常生活和粗粮搭配的必需的份额,其余的都拿去换成粗粮,主要是玉米,小米和白薯干。这样一来,虽然我们一年到头耕种和收获的是小麦和优质稻谷,平日里吃的很大部分却是玉米渣,玉米面和白薯粉。那时最盼望的就是能敞开饭量痛痛快快吃一顿白面烙饼或面条、馒头,或者是香喷喷的雪白晶莹剔透的大米饭。不用就菜也可以吃饱。一家几口人起早落晚,日日不停地劳作,几年下来全家反而欠生产队里将近二百元钱,年年亏粮。当时每人定量是原粮八两,(注:小麦出粉率85%,稻谷出米率是73%),折合面粉6.8两,或者大米5.8两,重体力劳动者根本不够。春荒时向队里借粮,只能给东北的次玉米,还要搭配白薯干,而秋后还粮时却扣你稻谷或小麦。这一进一出,借粮的主儿是很不划算的。当时常想,何时能过上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的日子呢?就是这么一个朴素单纯的自给自足、做一个自耕农的理想,直到我十几年之后离开那里为止,一直未能实现。

长年累月无肉无鱼无禽,基本上大家都是素食。一日三餐,家庭主妇只好多费心思和时间、力气,把粗茶淡饭调理得饭香菜美,可口宜人,这里边大有学问。我母亲在这方面可称得上是无师自通的高手,因此我们一家几十年享尽了口福。

面对每日粗粮和简单的大路菜,母亲千方百计不断调换花样,使大家不致觉得单调无味。仅玉米面就可以做出十种以上口味不同的饭食:有玉米面粥、贴饼子、烙薄饼、蒸窝头、菜窝头、菜团子、蒸发糕、玉米面馅饼、猫耳朵、切GA1GA.ER.(一种小面丁煮熟后伴汤料吃),还有就是打疙瘩(锅底放水,再放上罗卜樱、大白菜或干菜,上面洒上玉米面,盖锅焖煮一会后,用铲子翻炒)。最好吃的就是菜团子,馅饼,然后依次为贴饼子、发糕等。薄薄的玉米面饼,裹上菜或者直接吃,越嚼越香,回味无穷。

即使这样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稍有不慎,还是有断粮的日子,一次,母亲进城住在大姨家十几天,赶作全家的冬衣。我们这些替班的杂牌军筹划不周,大手大脚,弄得家里米面全无,白薯干、玉米渣、玉米面也吃光了。那些日子,母亲只好用罗卜擦成丝和米糠和在一起蒸窝窝头,我们真正过起了吃糠咽菜的日子。万幸的是,这样的光景不是很长。经历了饥饿的人,分外珍惜粮食,来之不易呀!

为了补充冬天青菜的不足,母亲在秋天腌制大量的酸菜,即白菜洗净,切成几条,在开水中抄一下,晾凉后放进菜坛子浸泡在水中,上面用石头压紧,密封,放阴凉处。经过一段时间,鲜白菜摇身一变就成了酸菜。冬天里随吃随取,一直到次年春。无论是做汤,炒菜,作面码,还是作馅,都清香爽口,风味十足,略酸,开胃,是极受欢迎的一种地方菜。秋后青菜多时,用雪里蕻和萝卜腌咸菜。腌好后切成丝,用醋和香油一拌,就是一道家乡小菜。另一种储存菜的方法是晒干菜。拣无心、单薄的大白菜用刀在根部切开十字。挂在绳子上,利用日光和风干燥晒好后捆成捆置干燥处。冬天用水泡软后可以做各种菜。萝卜也可以制成干儿。最好的干菜就是茄子皮。在夏秋两季茄子多时,做菜时削下茄子皮,晒干保存起来。冬天青菜缺乏时茄子皮就派上用场了。用水泡软后可以煮或炖成美味佳肴。茄子皮柔韧、营养丰富,便于调味,吃起来又香又可口,称得上是菜中的美味素肉。母亲还会自制黄酱。远比从商店买的新鲜好吃。

农家调味的东西,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还有辣椒、大蒜、韭菜花。香菜、茴香、桂皮、臭豆腐、酱豆腐、芝麻酱、甜面酱、干黄酱、料酒,这些就算得上奢侈品了。平常日子,“要解馋,辣和咸”。咸菜和辣椒是餐桌上的常客。偶尔有合适的材料,母亲一定不失时机地用黄豆、雪里蕻、萝卜等做成一大锅别具风味的豆儿酱。每顿饭取来一碟,是一道很好的小菜。即使是腌咸菜的汁,在妈妈手里也可以派上用场:加一些水用火煮开,撇去杂质,加上姜、葱等调味,放上黄豆或切碎的青菜,作为拌面的卤汁,别有风味。春天青黄不接的时节,最好的时鲜菜非香椿芽莫属。只要一小把,无论是爆腌,还是盐水煮香椿芽碎末,抑或香椿芽摊鸡蛋,怎么吃怎么香,百吃不腻。嫩柳树叶、槐树花、野菜,都是春季中的美食。如果有红薯和倭瓜能留存到春天,做成红薯粥、倭瓜粥,甚至用红薯、倭瓜炒成菜,也是令人喜爱的菜肴。

北方人的主食原料是小麦粉,俗称面粉、白面。这里水旱兼有,大米也是主粮之一,且身价更高。这两样就是所谓的“细粮”一族。一般人家用面粉来做馒头(馍)、烙饼(家常饼)和面条,俗称“老三样”。我家在母亲的一双巧手之下,一样的面粉,可以花样翻新,变化多端。光面条就有切面、拽面、刀削面、拨鱼儿、河漏、切片、揪片、皮带面(宽条)、柳叶面、铺衬儿汤、炒面、猫耳朵十余样。就面的调料有打卤、炸酱、芝麻酱(调稀)、炸花椒酱油、醋卤和香椿卤六种。另外疙瘩汤也是我们百吃不厌的居家方便食品,特别适合冬、春天寒地冻的时节。热气腾腾的面汤,有姜葱调味,可放豆腐、白菜或绿色青菜、西红柿等,汤看着是略显橙褐色,浮头再洒上一把翠绿的香菜末,滴几滴香油,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暖身,又提精神。面粉还有一种吃法,现在人们忙,生活水平又高,已经没有人看得上这个了。那就是面茶。普通面粉放在铁锅里微火炒成微黄色,吃时用开水冲成面糊状,上面再撒上芝麻盐或者调稀的芝麻酱就成了。虽然比不上五仁面茶,但是别有风味,方便可口。那时可是穷人家看家的方便食品之一。你可能不知道,热汤面还是我家的特效康复治疗食品呢。无论谁什么时候有个头疼脑热,或感冒初起,浑身无力,发冷畏寒,这时候,母亲一定赶快做一锅热气腾腾、可口美味的热汤面(病号饭)。在大炒锅里用油和鲜姜或葱煸出香味,再放酱油炒一些红绿色时鲜菜,然后放汤、下面。面条或面片白细柔和,芳香可口,汤又热又浓,盛进大号碗里趁热吃面喝汤,身上立刻有了热量和能量。再盖上被子舒舒服服地休息,出透汗,睡个美觉,一切不适很快烟消云散。屡试不爽。另外一种适合风寒感冒也很见效的方法是姜糖水。鲜姜切成细细的碎末,和红糖加水煮,煮好后又热又辣又甜,趁热饮下舒服,驱寒发汗。既简单又有效。

我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天底下母亲做的家常饼最好吃。烙饼虽然是老三样之一,但要做好却很不容易。别人家烙的饼,我只要扫一眼,就知道好吃不好吃。干,硬,“火燎赶”,饼芯无层,是最常见的通病。首先面要和得软硬适中,偏柔软为好。其次面要盖上一块浸水冷布,再盖上盖在面盆里“醒”大约一、二个小时。橄面时用力要轻,放上油,切开一个口子,折叠几层封口,再橄时尤其力要均匀,薄面不可多用,否则饼发“皴”龟裂。烧钅当有讲究,中心不可过热,四周要有热度,火力均匀。烙饼下锅后第一次要早翻,才不至于变成阴阳脸(一面熟一面生)。烙的当中要盖盖儿才不致发干发板。最后出锅前要用力在钅当里摔几下,令其“串气”,层多又活络。烙好的饼,表面金黄,不糊不生,表皮酥脆,里面多层松软又有咬劲,层多而不粘连。刚出锅的烙饼散发着麦香和油香,令人食欲大增。农村中素来流传这样一句话:“家有地千倾,吃不起热烙饼”。点明了热饼诱人增食欲的特点。又有“头锅的面,末锅的饼”这样一说,即烙饼越往后火力越纯熟,面醒得越透,饼越好吃。

面食除了最普通的家常饼之外,母亲擅长的还有小馅饼,合子(个大,圆形或半圆形),多层大馅饼,春饼(只有两层),起子饼(类似发面饼),发面饼,葱花饼,糖饼,芝麻酱饼,螺丝转饼,烧饼(外皮有芝麻)、火烧和油饼。还有一种饼的变化是炒饼:只烙单层的面饼,切成细丝,炝锅炒菜垫底(一般为扁豆、元白菜、白菜帮、芹菜和胡萝卜之类),在菜上面铺上饼丝,盖锅焖。待菜近熟,饼丝被热气蒸透,乘机加紧翻炒,出锅前再加上酱油调味上色。这种炒饼,可以看到橙红的胡萝卜丝,碧绿的扁豆或芹菜,脆白的白菜丝,饼丝又韧又有咬劲,其色、香、味俱佳,不禁令人叫绝,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家常方便食品。可惜现在居家人们不常做此面食,在寻常餐馆里也难吃到正宗地道的炒饼了。

母亲还常做一种叫作“糊塌子”的饼,就是用西葫芦为主擦丝与面粉一起搅成面糊状,适量放盐,饼撑里涂抹上油,把面糊倒进去摊平,盖上盖子。做好后,两面微焦,里面松软,香酥可口,令人吃不够。吃糊塌子油脂略多,要配小米粥或玉米粥佐餐为宜。

母亲还擅长做“盖饭”。此食不知发源于何地,还是她老人家的独创发明,不得而知。盖饭是这样做的:米饭先做好,最好是捞饭(大锅宽水煮米至九成熟,捞出后沥水再上屉蒸十几分钟),焖饭则要打松散,保温。米饭不可太软太黏。做一个菜,以大白菜、酸菜、嫩茄子或叶茎细的青菜为好,炒好后放适量汤勾芡。口味可以是麻辣,醋卤、鱼香、清炒,随意而定。出锅时直接盛放在装米饭的碗里,菜量要足。因为是菜盖在米饭上,所以叫盖饭。此饭的特点是热和香。刚出锅的热菜带汁向下渗透,刚出锅的米饭热气腾腾向上蒸发,加上菜的鲜美,菜汁又浸入米饭中,有饭有菜有汁,浑然一体,食之有味,引人入胜。这样一顿饭,只需一种主食,一道主菜,饭后喝米浆(米汤),既富营养,又方便实惠。我的评语是,好盖饭,百吃不厌。

现在该说说蒸食了。除了馒头之外,我家的花卷、菜包子、烫面蒸大饺子、蒸饼、懒龙、卷子、豆包、枣糕、糖三角、糖馒头等都是母亲的拿手活计。无论是和面的柔软度,还是面发酵的酸碱度,以及蒸的火候,都掌握得恰到好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但做出的面食个子大,颜色也正,味道极佳。未吃之前,一揭开笼屉盖儿,就满屋飘散着清幽的麦香。那戕面馒头,是每年过年的压轴戏,漏夜蒸出许多放在大缸里。不但刚出锅的好吃,即使放凉变硬,一咬一掉渣,慢慢细嚼品味,齿颊留香。若切成片用撑烤成金黄色更是香喷喷,集酥、软、香于一身,只把咸菜丝或酱豆腐夹在当中,其香美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大地苏醒。“春打六九头”。农人讲究在立春日吃春饼。薄薄、松软的面饼有上下两层,配一道家常菜,正统的菜是豆芽、韭黄和粉丝合炒叫作“和菜”。母亲通常是用绿油油的菠菜或翠绿的白菜,白细的粉丝,橙黄的黄花或金针,黑色的木耳一齐炒好,卷在春饼的中间,咬一口,有滋有味。佛煦在春风春日中,春意盎然。咬住春色,向一冬的寒冷沉闷就此告别。

那时农村人并没有中秋节吃月饼的讲究。因为市面上所售月饼昂贵,自家做又缺乏原料和模具。时间上又是秋收农忙季节。唯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家家保留下来。通常,母亲从集市买一些翠绿的芦苇叶,寻一些草茎,全部洗净泡软备用。泡上雪白的江米(粘米)、红枣,做好红小豆馅,再烧一大锅水,就万事俱备。母亲包粽子的手艺高超,只见她把粽子皮卷成一个尖尖的口袋,略放一些米,再在当中挖一个小坑,放上豆沙馅,上面再盖上米,用粽子皮包严。包好的粽子呈多边立体三角形,犄角不漏一粒米,边缘又严丝合缝,再用草茎捆紧作活扣。这样煮出的粽子不跑馅,不跑味,散发着粽叶、稻米和豆沙的清香,咬一口就吃到红豆沙馅,香甜滑软,实乃大众食物中的珍品。

寻常百姓一年中最隆重的庆典就是过年。春节之前很早,家家就为过年做准备了。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穷人家一年就熬这一次。腊八粥无一定之规,家庭主妇们往往是因陋就简,就仅有的原料顺手拈来几样就成了。大概不外乎大米、糯米(江米)、小米、大麦或薏米、红小豆、云豆、花生米,如果再加上核桃仁、红枣、栗子,就是粥中的极品了。冬天的早晨,天寒地冻,夜色凝重,寒气袭人。雄鸡在歌唱,炊烟袅袅升起,一家人还在沉睡,母亲早早就把腊八粥煮熟了。这腊八粥里各样谷子彩色缤纷,有红、有黑、有黄、有白,有橙色,还有紫色,米粒谷粒晶莹,果仁飘香,红枣甜美,又浓又稠又热,吃起来暖胃暖身暖心,美味沁人心脾。如果条件拮据,苞米(玉米碾去皮)、高粱米也是不错的原料。这之后,孩子们就天天盼过年了。家庭主妇们则忙里忙外,磨面,筛面,选枣,择豆。石头碾子那总有人在推磨碾江米面或破苞米。贴春联(对联)则是男人的事。还要里里外外做一次大扫除,全家老少齐上阵,干干净净迎新年。过年是一种盼望。小孩期待着新衣服,压岁钱和美味食品。越接近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准备食物的大合唱越接近高潮。到了腊月三十,小孩子要守岁熬夜,放爆竹,大人们则昼夜操劳,准备那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又叫年夜饭。这一天,不管家底子多么穷,都要准备充足的饭菜,以便吃饭之后有多余的留到明年,象征着“连年有余”。过年之前,母亲总要蒸很多年糕,大量的馒头和豆包,另外也忘不了做一些“佛手”、小白兔、小乌龟、小刺猥等可爱的小动物。这让孩子们在吃食物之前,把玩一番,爱不释手,平添了无限的乐趣。母亲有时会用一种不知名的花捣碎取其汁,点在白馒头上,这样一来,如同朵朵白云中的小小红日,煞是好看。

农家过大年,菜色和种类自然比平日丰盛几倍。柴灶、地炉子,甚至另外生火起用洋铁炉,几个火口同时运作,有蒸锅,有炖锅,有煮锅,屋里热气缭绕,香气四溢。大家齐动手,剁馅,和面,橄皮,做剂子,连夜包出许多拍子饺子,放在冷屋冻起来。这时节,家家准备下一些瓜子、花生、糖果,招待初一一早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从初一到初五,几乎天天吃饺子,有煮水饺,蒸饺子,煎饺子和锅贴。母亲包的饺子个个象元宝,弯弯的似月牙,馅足皮薄,不大不小,灵巧美观。特别是母亲会捏出细细的似花纹的花边,使这普通的水饺形同一件件艺术品。我们也会专门做一个幸运水饺,里面包进一个特殊的食品作为记号。据说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食品的大登台到了这一天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许多平日吃不到的风味小吃,名产特产,这时都登台亮相,比如驴打滚,绿豆糕,各式年糕,拔丝山药,冰糖葫芦,大人小孩都喜欢。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吃过元宵之后,这年才算过得差不多了。

母亲常常跟我们说,“好过的年,歹过的日子”。过年以后,大家又该回到粗茶淡饭、节衣缩食的清苦日子里。虽然少油缺盐,清贫度日,但是淡薄之中滋味长。白日做工或上学,回到家已是饥肠辘辘,吃饭自然口口香。在暖融融的土炕上,一家人在一起,围着桌子坐,吃得有滋有味,作母亲的此时心中高兴又惬意。春夏秋冬来复去,日夜穿梭不等闲。几个孩子不知不觉都长大了。虽然母亲对科学的营养和食物的成分几乎一无所知,凭着本能和古老的习俗养儿育女,我们居然没有一个营养不良的。我们这些孩子长大了,母亲却苍老了。可母亲赐食养育之恩将时时记在心中,没齿难忘!

及至我考上大学进城读书,我的农家饭的日子从此嘎然而止。毕业后在京城谋生,后来又漂泊在国外,转眼之间二十五年过去,万里之遥,远在异国他乡,和家人、母亲的家常饭也是渐行渐远。大学、工作单位都是去食堂吃午饭。美国纽约的街头餐馆林立,十步一肆,所贩物品,却是徒有其表,空有虚名。每次餐后,肚子涨鼓鼓,内心却一片空白。米面没有稻谷之香,面食没有天然的植物纤维和麦胚芽成分(WHEATGERM)。菜蔬更缺少自然的芬芳、天然的滋味——这一切都拜大量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食物过度精加工之赐。当然,农作物经过种种环节,我们再也吃不到当地、当季的新粮了。所有食物精则精矣,都是大机器生产线的千篇一律、呆板面孔的杰作。没有家常饭中家人手工留下的特殊的印记和温馨的人情味,更缺少一家人独有的人文氛围和家庭情调。唯有那些美味、乡韵、亲情却深深地留在记忆里,勾引起我思乡思亲的思绪如泉涌,成为永远的缺憾。此时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何日君再来,款款农家饭!

后记:

以上我如数家珍般地对我家的农家饭进行了大巡礼。经仔细清点,仅主食及派生的变化就有八十多样。我们没有做过或很少做的食品有:千层饼,芝麻大饼,缸炉火烧,月饼和驴打滚。至于各种蔬菜经排列组合到底有多少样式,我是没法说清楚了。仅提几个母亲经常做,大家特爱吃的家常菜吧:它们是:炒茄子丝,烧茄子块,拌茄泥,西红柿炒茄子,焖扁豆,醋溜白菜,炖冬瓜,凉拌黄瓜,凉拌西红柿,凉拌豆腐,粉丝炖酸菜,家常豆腐,红烧豆腐,白菜炖豆腐、花椒油炒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冻豆腐、粉丝炖大白菜,清炒白菜丝,炒青柿子椒豆腐干,海带炖茄子皮,雪里蕻炒黄豆,炒黄豆芽,清炒元白菜,焖萝卜丝,粉丝菠菜,炒鲜蘑菇,清炒黄瓜,炒油菜,炒芹菜,炒小白菜,炝绿豆芽,自制泡菜。

细心的读者一定注意到,行文从头到尾,没有提及一道荤菜或荤食。这是有原因的。现在素食之风徐徐吹遍全球,我已清口茹素十年以上,并且一直鼓励家人吃清淡的饮食,大力宣传素食对健康和环保的好处。对于荤食的习惯放弃多时,已成自然。因此荤食的种种花样对我已无吸引力。这并不表明母亲在这方面厨艺的欠缺,只是我在此处有意做了省略。对此,望读者、家人和母亲能够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儿时在城里的十余年,以及后来在农村的十几年,我家和全国大多数民众一样,生活一直清苦,大家也安之若素。平民百姓基本上是清淡素雅的饮食(比如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每人每月只有四两肉的消费量,而当今美国人人均一年仅肉就消耗二百多磅,大约是那时中国人的四十倍)回忆集中在这些清淡自然的饮食生活,也是符合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实际情况的。虽然仅是个人经历,也算是细看麻雀,五脏俱全吧。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到过上海、天津、杭州、南京和武汉及河北省。不免去当地餐馆用餐,去集市和食品街品尝风味小吃,家常便饭。也偶尔被邀请到当地人家作客。可一言以蔽之,大同小异,殊路同归。南北方食品种类和口味制作方法虽有不同,但寻常百姓家食物的原料则基本一致,不外乎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加上各种时鲜蔬菜、水果瓜根、豆类、坚果和调味品。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就是靠着一双勤劳的手和简单的炊具,创造出几百、上千种的特色食物。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多农民。可以说,农家饭,家常菜,几千年来养活了多少亿中国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