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远去的家园》开篇·贰zz
(2006-08-23 07:18:28)
下一个
《寻找远去的家园》开篇·贰zz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民间谚语
方言已是如此之迥异,文化更加斑驳灿烂。中国实在太大了,而悠久的历史更是长得令人目瞪口呆。中国属于极度亲自然的道德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人和自然的一体化。这也正是中国文化最动人之处,人与山水, 土地之间那种神秘而敞开的亲切交流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活和历史文化。
冯骥才(作家):
我们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历史里边有无数的版块,不同的时期。我们最早的版块分时期还是秦汉那个时期,就是齐 、楚、 燕 、韩 、秦、 赵 、魏那个时期。我们比如说燕就是河北那个地区。那种豪迈的 ,又壮烈的,一种充满意气的那种文化和山东那种有激情的,很雄强的、 刚猛的文化和吴越这个地区很清秀的、 机灵的、委婉的那种文化完全都不一样。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要讲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最大贡献就是我们自己的东方文化,还创造着多彩多姿的、 多元的很缤纷的文化,这种文化它最鲜明的、最大的表现是一个地区的文化遗存上。
由于中国地域的广大和复杂多样,又由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与山水土地关关系的无比密切,这就哺育出中国文化这个世界上最为巨大复杂的实体,造成了非常大的地域性文化差异。
秦岭—淮河,形成了中国南北的自然分界线,而自明清以来,长江则成为中国文化地理的天然分界线。
葛剑雄(历史学家):
不同的地区, 地理条件不同,所以就影响到乡土文化的各个方面。你比如穿衣,你像北方灰沙很大,以前的人都留长发的,那个长发要包起来。到南方很热,包头就受不了。一般下雨下的比较多,那么就要带个斗笠。又比如说 ,吃的方面来讲吧,乡土文化特点就是大多数人能吃的东西,那么这个地方,一般的话都要出产这个东西。又比如民间的信仰,民间的信仰也适应他的需要。比如说沿海,那么他是要保证海上的安全,所以妈祖就是这样的。那么在山里的呢,他就为了要经常防御洪水,所以像江西就有这一类。有的地方虫害比较多,那么有专门对付蝗虫的。打鱼的渔民也有自己的崇拜,所以这就是乡土文化特点。
鲁迅曾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王国维评价:“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林语堂则认为: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热情幽默,他们是自然之子。在东南边疆 ,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 ,勤于修养,老于世故 ,喜爱诗歌,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和山水画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睿智的民谚,真是观察中国文化的难得视角。
冯骥才(作家):
中国的民间文化非常丰富,它是一个整体,尤其民间的文化。民间的文化一个特点就是自生自灭,如果我们不纪录下来,它就没有了。你比如说, 中国人的泥塑,泥塑比如河北省的白沟和新城这些地方都非常好,可是这两年我去已经没有了。中国的年画呢 ?已基本消失了,因为天津周围有一个很有名的年画产地- 杨柳青。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左右,我准去一次,我就看它每一年递减的过程。这两年我去,年画市场基本上没有了,它已经完全消失了。如果我们不搜集一个文化就是由它在生态到死亡,这个过程最容易失去。你不要认为原来的民间文化很大,后来就一定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找到,不一定!
礼失求诸野,本来是山川易改, 本性难移。但是在我们可以观察的范围内,民风 、民俗已在大量地消逝。在湘西土家,这种以图腾崇拜为旨的茅谷斯已难得一见,也许我们会成为它最后的纪录者。也是在湘西,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代表--傩堂戏,已是难以为继,人们称这位表演者是“最后一个师娘”。
(采访实录)
杜宪:有年轻人学这个吗?
村民:没有人,年轻人他们都不大学这个,不喜欢这个,他平常都从来没见过,因为这个太古老了,属于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戏曲。
杜宪:那会不会失传呢?
村民:没有失传。我们那有个老师傅,那个女的。她父亲就唱这个,她接的他的班,他讲的教的好多东西,她心里都有了。
杜宪:可是没有年轻人爱学呀。
村民:是的。
冯骥才(作家):我们现在去的这些古老村落,这些村镇那些远去了的这个家园不仅是作为一个时间概念的远去,还有它具体内容的远去。比如远去的风俗,远去的那些人的群落,远去的那些文化的方式,远去的那些很美好的生活的情景都走了。但是这些东西,它对我们来讲的意义不仅是一个有用和没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离开简单的功利的那个观点,更重要来讲就是说,它是我们历史的一个创造,它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一部分。
(2001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