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白云意懒,偏来僻处媚幽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沈从文退出文坛的前前后后

(2008-11-03 05:26:13) 下一个

( 总是有点不能理解沈从文,如果和左翼文坛有那么大的恩怨,为什么要留在北京受尽屈辱。留下来的那么多的文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沈从文这样冷落、这样被压迫?都说沈从文受到“致命的一击”是19483月郭沫若发表了《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定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郭在文中斥道:“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可是,沈从文早在30年代就《论郭沫若》等文中出言不逊,比如“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置在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和同情。在小说方面,他应该放弃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文人相争,谁能想到沈从文一打就倒,一倒就没起来。郭沫若怎么会有这样的力量,肯定是利用强权,仗势欺人,这就是恶。丁玲为了当官,背友求荣,也是做知识分子的大忌。。。 

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我想,如果郭沫若,丁玲等等有办法拉拢扶植沈从文,他们会竭尽全力,因为沈从文的窘迫牺牲无时不刻的向人们展示着他们丑陋,仿佛妖魔化了一般。
                                                                       - 晓梦)
 

沈从文退出文坛的前前后后【ZT】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学术沉寂之时,香港和日本、美国等海外的沈从文研究一直薪火不断,并对沈从文给予极高的评价。八十年代以来,他们的著述直接促进了内地沈从文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无论是
文学大师文库还是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排行榜,海外都一律将沈从文排在位于鲁迅之后的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及文学大师的行列。然而,这样一位大师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贡献,仅仅表现在现代文学这一段。他没有像其他的老作家那样继续从事创作,而是在建国前夕突然停止了他在文学天空的翱翔,永远地退出了文坛,这是为什么?在他折断翅膀的前前后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永远的湘西

从时间上看,沈从文的确从建国前夕便退出了文坛。但倘若仔细研究一下他的创作道路和他的心路历程就不难发现,沈从文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势头正旺盛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思想的消沉和低落。原因是他的作品内容与当时的时代主潮距离较远,他的美在生命的主张也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这样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和攻击,他因此感到寂寞苦闷。这种情绪始终伴随着他。

沈从文基本上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呼唤着他的全部情思。他是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而都市题材的上流社会的人性的扭曲,也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这独特的价值尺度,构成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从而写出《边城》、《湘西》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这种作品从美学的、历史的原则出发,远离政治,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然而这样做却带来一个问题:当许多人都致力于描绘历史运动和人民苦难等具体明确的社会现象的时候,沈从文却在那里起劲地企图表现个人的情绪。你可以责备他这做法不合时宜,但却不能否认,那种朦胧的情绪正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在作家笔下,再缥缈的情绪也具有一种无可否认的实体性。我们通过他的身世、自传就能知道,他的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也都在说明,他是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作家。和同时代许多描绘现实生活的作家不同,他基本上是一个被过去的记忆吸引住的人。沈从文对湘西乡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创作的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他说: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严格说来,越是出色的作家,他的艺术世界就越是独特,每个这样的世界都是按照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建构起来的。

沈从文越与众不同,就越招来非议。鲁迅曾说胡秋原和沈从文是自由人第三种人,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没有收入沈从文的作品。1936年贺玉波的《沈从文作品批判》、1937年凡容的《沈从文的〈贵生〉》等文章,责备他不写阶级斗争,没有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对不同阶级人物缺乏爱憎分明的立场。从抗战开始,他与左翼作家的关系恶化,在与抗战无关论战国策派反对作家从政论自由主义文学等一系列论争中,沈从文几乎每次都被列为批判对象;昆明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在创作方面的新探索,也受到种种非议。他明知自己的作品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面对接踵而来的争论和批评,他感到茫然和疲惫了。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所追求的唯美风格与现实时代的差异,有着清醒的自知之明。早在1946年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能写精美的作品,可不易写伟大的作品了,我的作品也游离于现代以外,自成一格,然而正由于此,我工作也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1〕他就是怀着这样惶惑的心情离开昆明西南联大去了北大。

他的老朋友巴金说:离开昆明后的三年中,我每年都要写信求他不要放下笔,希望他多写小说。”“抗战前他在上海《大公报》发表过批评海派的文章引起强烈的反感。在昆明他的某些文章又得罪了不少人。因此常有对他不友好的文章和议论出现。他可能感到有点寂寞,偶尔也发牢骚,我看到他倒又站起来……”作为沈从文的知己,巴金的回忆还是实事求是的。特别是到后来,沈从文明显地感到了时代的变革对他创作的冲击,搁笔的念头也随之产生。当他主持《益世报》文学周刊时,1948127日在给作者吉六的退稿信中说: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人到中年,性情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字起步,此时却用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沈从文的搁笔,固然是因为对新时代的不适应,但他二三十年来对时代主潮似乎从来没有适应过。这种差距始终伴随着他。而湘西之梦又时刻催动着他,因此他不断地写作,也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在批评中他感到孤立和寂寞。作为一位作家,他的才思是富有的;作为一个人,他的意志又是脆弱的。他是唯美的人,他是理想主义者。他总是用一种善良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他的思想感情如同家乡沱江的水那样透明,他经不起在这纯洁感情里掺上亵渎的污点。永远的湘西是他的一个情结,是他的写作重心。湘西之魂已经和沈从文融为一体。他想出来也不大可能。他对自己的湘西情结与时代精神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困惑不已。这种心理一直缠绕着他。任何打击都会触动他孱弱的神经。

永远的告别

遭到致命打击、对沈从文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后来对他的一次严厉批判。

1948年,解放军已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军队退守城内,两军对峙。一大批文化名流接到国民党通知,限期南下。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沈从文也在名单之列。但饱经离乱的沈从文毅然决定留下。同时留下的还有他的朋友杨振声、朱光潜、梁思成、金岳霖等教授。沈从文此时的心情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对新时代的来临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担心跟不上步伐。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游离于两个政党之间的自由主义作家。他已然洞察到了自己的结局,为他的后半生埋下了伏笔,实际上也预示了整整一代旧知识分子的命运。

几乎在沈从文做出预测的同时,1948年香港出版的第一期《抗战文艺丛刊》登载了郭沫若的一篇文章《斥反动文艺》。文章犀利而尖刻地给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人画像,他们分别被骂成红、黄、蓝、白、黑的作家。斥责沈从文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是个看云摘星的风流小生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同期的《抗战文艺丛刊》还刊登了冯乃超的《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一文。原来,沈从文与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是同乡兼远亲,就写过一篇散文《熊公馆》发表在《国闻周刊》上。冯乃超的文章说沈从文称道熊希龄故居的古朴和熊人格的朴素与单纯,悲悯与博大,远见和深思,是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清客文丐传统。两篇文章,尤其是郭沫若一文对沈从文的作为反动派的阶级定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给本来对批评就敏感的沈从文以沉重的打击。

接踵而来的是,19493月,沈从文任教的北京大学校园里,有人指使学生们将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重抄成大字报,并贴出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大标语。沈从文感到这次是对他二十多年来独立为文艺奋斗的自强精神的一次真正的全面否定,先前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他害怕,恐惧,觉得有一张网在收紧。

清算的时候到来了!”“生命脆弱得很,善良的生命真脆弱……他常常喃喃自语。

当时他压力很大,受刺激,心里紧张,觉得没有大希望。他想用保险刀片自杀,割脖子上的血管……当时,我们觉得他落后,拖后腿,一家人乱糟糟的。现在想来不太理解他的痛苦心情……”考古学家史树青教授也证实:沈先生的脖子上有刀割的痕迹,但他后来一概不谈自杀之事。

1949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他与京派理论家朱光潜、沦陷区女作家张爱玲、国统区作家无名氏(卜宁)等都被排除在外,并被赶下北大的讲台。

众所周知,作为最优秀的小说家的沈从文,从建国以后再也没有写那些湘西的灵性文字了,从这一年到他去世是漫长的四十载。四十春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能够写出更多的《边城》、更多的《湘西散记》这样的传世之作,但没有,天才文学大师的艺术之翼就此折断了。

住院恢复后的沈从文下决心转业”——他不得不离开北大,远离既给他带来荣誉又招来是非的文坛。促使沈从文退出文坛的直接原因,除了他再也不想面对和忍受那种旷日持久的阶级斗争的大批判,他在这种斗争中已经心力交瘁外;再就是他所信奉的唯美理想主义的创作原则受到挑战,他的生活体验与新时代的要求实在相去甚远,过去不适应,现在更难适应。他的夫人张兆和说:幸好他转了,转的时候有痛苦,有斗争。他确实觉得创作不好写了,难得很。

这种想法沈从文曾流露过多次。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曾写过《记胡也频》、《记丁玲》的文章,他们之间还是互相了解的。所以发生沈从文自杀事件之后,丁玲约何其芳在1949611日、30日两次到沙滩中南胡同北大教授宿舍去看望沈从文。这时候沈从文的情绪相当低落。丁玲对他说:你怕什么嘛,共产党有什么可怕的嘛!你写了一些东西有问题,共产党还有那个度量,不会跟你计较、追究,在这个社会生活了一个时期之后,你自己也会找到结论的。要是你这样疑神疑鬼的过下去,共产党不会来整你,你自己也会把自己整垮的!从文,现在还是要靠你自己振作起来,我还是知道你这支笔,你还可以写你的东西嘛……”

丁、何来过之后,沈从文想了很久,觉得还是不能拿起写小说的笔。194998日,他在写给丁玲的一封信中说:已深知个人由于用笔离群,生活离群转成个人幻念。涉于公,则多错误看法,近于病态而不健康;涉于私,即为致疯致辱因果。为补救改正,或放弃文学……但要说即能十分积极运用政治术语来表示新的信仰,实在一时也学不会”“为自己,我已痛苦挣扎了近四十年,永远为独自作战,实在太累,得休息,也不为什么遗憾了。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和无奈的抉择也很痛苦,说:北京是和平解放的,中国都极重要,我却在自己作成的思想战争中病倒下来。

实在太累,得休息,这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沈从文从1924年在《晨报副刊》发表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到1948年初被批判前完成最后一篇小说《巧秀与冬生》,二十五年间创作结集有八十多部作品,一千多万字,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著名学者季羡林说:我觉得,在所有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他出身湘西的一个破落小官僚家庭,年轻时当过兵,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他完全自学成家。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

沈从文的遭遇在中国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和他差不多的同辈作家中,还有茅盾、巴金、丁玲、冰心、夏衍、曹禺、沙汀、郭沫若、叶圣陶、钱钟书、郑振铎、施蛰存,等等。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老作家,建国后都毫无例外的没有写出什么成功的、有影响的文艺作品,与他们曾经的辉煌无法相比。只不过他们要比沈从文幸运得多。好在他们未曾封笔,更没有退出文坛,有的还担任文艺界的领导,但多只是一个牌子而已。有时勉强写也差强人意。曾斥责过沈从文的郭老1958年诗兴大发,曰:才见早稻三万六,又传中稻四万三不闯钢铁千万二,再过几年一万万。曹禺1951年按照领导意图写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明朗的天》,宣告失败。1958年、1964年写了大跃进和河北抗洪题材的话剧,无一成功。后来写历史题材的《胆剑篇》、《王昭君》属于完全按政治意图的凭空虚构,也很快消亡。曹禺最后病中悟出一痛:我总是听领导的,领导一说什么,我马上去干,有时候还得揣摸领导意图……可是,写作怎么总听领导的?

与许多作家相比,沈从文却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即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认定的原则和创作规律,这也正是他可贵的地方。从文一方面很有修养,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像这样不肯随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时代的牺牲

http://forum.er07.com/archiver/?tid-422.html


我现在若一点儿不受拘束,一切欲望皆苦不了我,一切人事我不管,这决不是个好现象。我有时想着就害怕。我明白,我自己居然能够活下去,还得感谢社会给我那一点拘束。若果没有它,我就自杀了。- 八骏图

这个世界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 八骏图

美的都用不着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呜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 谁能束缚月光? -月下小景

    但到了秋天,一切皆在成熟,悬在树上的果子落了地,谷米上了仓,秋鸡伏了卵,大自然为点缀了这大地一年来的忙碌.还在天空中涂抹了些无比华丽的色泽,使溪涧澄清,空气温暖而香甜,且装饰了遍地的黄花,以及在草木枝叶间敷上与云霞同样的炫目颜色。一切皆布置妥当以后,便应轮到人的事情了。-月下小景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 边城

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却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是自己也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么。她的确在想,- 边城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一切都是偶然的,彼一时或此一时。想碰头大不容易,要逃避也枉费心力。-主妇 

美是不固定无界限的名词,凡事凡物对一个人能够激起情绪引起惊讶感到舒服就是美。-主妇

一个人心头上的微风,吹到另外一个人生活里去时,是偶然还是必然?在某种人常受气候年龄环境所控制,在某种人又似乎永远纵横四溢,不可范围,谁是最合理的?人生的理想,是情感的节制恰到好处,还是情感的放肆无边无涯?生命的取与,是昨天的好,当前的好,还是明天的好?-主妇

太阳的光和热给地上万物以生命悦乐,我也能够这样作去,必需这样作去。高空不是生物所能住的,我因此还得贴近地面。-主妇


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水云

一个人心情骄傲,性格孤僻,未必就能够作战士,应当时时刻刻记住,得谨慎小心,你到的原是个深海边。身体纵不至于掉进海里去,一颗心若掉到梦想的幻异境界中去,也相当危险,挣扎出来并不容易。-水云

身边手边除了本诗集什么都没有,可是世界上一切都俨然为他而存在。-水云

什么叫作真?我倒不大明白真和不真在文学上的区别,也不能分辨它在情感上的区别。文学艺术只有美和不美。精卫衔石,杜鹃啼血,情真事不真,并不妨事。你觉得对不对?” -水云

不要难受,美丽总使人忧愁,可是还受用。那是我在海上受水云教育产生的幻影,并非实有其事!-水云

温习过去,变硬了的心也会柔软的!到处地方都有个秋风吹上人心的时候,有个灯光不大明亮的时候,有个想向过去伸手,若有所攀援,希望因此得到一点助力,方能够生活得下去时候。-水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