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泰一月有余。生活工作俱已稳妥。今正值放假之日,静下心来,对这一个月的工作进行一番梳理。同时也作和其他老师交流业务、心得之所用。个人观点,定有不成熟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无论是结识新友还是拜谒师长“初次印象”的重要作用我已无须赘言。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在交往中,初次印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对方是否对你抱有信任感,而信任感的建立是交际、工作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有了信任,就有了开始。有了开始,工作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由此可以看出,信任的建立很重要。信任感的建立是交际、工作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住首因效应、与学生建立信任呢?这正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我将从以下方面展开讨论。
一,‘SARS’
微笑是使人际交往流畅开展的顺滑剂。与学生初次相见更要展示你的微笑。有人可能持这样的观点:教师就要有教师的威严。如果上来就和学生笑,学生会认为这个老师好“欺负”;将来就不好管了。我不十分赞同这种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这里提及的微笑并不是“笑脸相迎”、“巴结谄媚”。
我认识一位中国老师,这位老师认为在学生面前(特别是第一次见面)要严肃,甚至严厉一点儿。他也是这么执行的。结果?不甚理想。说得通俗些,学生不吃这一套。你横,他比你还横!此种后果的产生是正常的。中学生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但心理的健全尚需时日。“叛逆”是中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这种特点的表现就是不服管教。一味的“打压”,效果更是适得其反。作为教师要端正身份,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微笑,是这个交往过程的开始。
微笑起来吧!毫不吝惜的把微笑奉献给学生,并保持住。不要担心这会损毁你的尊严。相反,微笑会使你的魅力、亲和力大增。
Smile And Retain Smile!
二,“细节决定成败”
谈论“细节”,我更愿意从“小事”说起。带学生朗诵时,老师可以在班里走动。随手拍抚一下学生:或是因为提醒他们集中精神;抑或作为“课文读得好”的鼓励。这是很小的动作,起到的作用却不可忽视。
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把“细节”上升到了很高的地位。(都决定“成败”了)教学中的细节虽然不致影响到教学的成败,但千万不要忽视掉细节。
善于捕捉细节的人,是对生活观察细致的人;
观察生活细致的人,是一个“有心人”;
传导授业解惑之事,需要“有心人”为之。
三,“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下面的文字是当日记录下来的:
早上的天气格外的好。一连几天的阴雨被晨曦刺破。像往常一样,我第一个来到办公室。
吃了早点,习惯性的站在窗前喝水,看来上学的孩子进校门、和家长告别。
今天,射入我眼帘的场景让我心痛。我几乎哭出来。那个场景持续不过几分钟,但一直到现在,阴霾一直居留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回顾:一位父亲(应该是父亲吧)送女儿来上学。摩托车停在校门口,但女儿就是不肯下车。爸爸推桑,女儿还是不走。僵持几个回合,爸爸干脆强行驾车离去。女儿在后面吃力的拉着,爸爸恼怒了,裹挟女儿在车上,貌似要带她走的样子,实则开出去几米然后硬生生的把女儿放在地上......女儿死活不肯走,这时,让我吃惊的一幕出现了:父亲用力扇女儿的头、脸......然后塞给了女儿一些钱扬长而去......
我不想再说下去了。女儿被打的原因也不愿意过多追述——大概是“淘气”的孩子不想上学或者想要也许是很少的零花钱吧。
爸爸走了。路人的目光全部集中在这个女孩的身上。可怜的女儿站在原地,傻傻的抽搐......
我几乎要冲下楼去了。这是另一个送孩子上学的父亲走到女孩身边。抚摸着她的头,安慰着她。(相片中戴灰色头盔的男士)拎着她的书包把她送进学校......
在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件事,性质极其严重:父亲当街打女儿,打头打脸,这在女儿心里投下的阴影是巨大的。不夸张的说,这种不良影响很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但我还是想从常人的角度谈谈我的感受。
我的心很痛。真的很痛。我不知道那位父亲是如何下的了手的?那是你的肉,拍在上面,你不痛么?假使你不痛,但在那么多人面前打孩子,打孩子的脸,这跟打自己的脸有区别么?男人的尊严也不要?
What a pity...
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尊重他,考虑他的感受。因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你自己。
泰国老师把这件事情讲给了初三1班(我的班)的学生听。学生感同身受。有人几乎要哭了。同时对我这种行为表示敬佩。为我鼓掌。假设以前他们对我的兴趣值为“6”的话,经过这件事情,我可以肯定,兴趣值至少提升了一个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