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13)下放
(2008-05-28 11:57:40)
下一个
在这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上山下乡是文革后期的事情。那时候,伟大领袖大手一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成千上万知青就响应号召:“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他们经历的磨难和苦辛,连篇累牍、没完没了的电视剧,至今都演不完。
其实,在六一年困难时期,共产党为了缓解城市副食供应的压力,就运动过一次把城里人赶到乡下去。我查到当时的红头文件:
中共中央转发五人小组《关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和精简下放职工问题的报告》
一九六一年四月九日
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中央各部委,中央国家机关各党组:
现将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关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和精简下放职工问题的报告》转发给你们。中央同意这个报告中提出的继续增强农业战线的劳动力、继续精简下放职工和设法压缩城市人口等意见。安排好城乡各方面的劳动力和精简职工,是当前国家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重要的问题。为了争取农业有一个好的收成,为了改善企业、事业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为了缓和城市消费品供应的紧张情况,都必须切实安排好劳动力和厉行精简。这一方面的工作,在过去几个月中是获得了不少成绩的,但是做得还不够,请你们于最近认真地进行一次检查,同时责成各级党委,抓紧当前基层单位整风的时机,充分发动群众,进一步地调整农村劳动力,尽量加强春耕前线;进一步地实行精简,克服浪费劳动力的现象。并望按照中央精简五人小组的意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下一步的精简工作作出规划,尽早报告中央。
(发至省级)
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关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和精简下放职工问题的报告
(一九六一年四月四日)
中央:
现将前一时期调整农村劳动力和精简下放职工的情况和我们对于下一步工作的意见,报告如下:
………………
我们初步考虑,在去年八月末职工实际总数约五千一百多万人的基数上,到今年年底,全国共可精简下放职工八百万人左右……
………………
现在城镇人口过多。全国约近四千个城镇,一亿三千多万人口。为了尽可能给农村增加一些劳动力和压缩城市中的消费量,除了精简下放职工而外,还有必要疏散一部分城镇其他人口下乡。
………………
这八百万的指标,从中央下到地方、从市分到区、从区分到街道。居委会的陈老太婆,终于找到了报仇雪耻的机会。母亲太让她没面子了:先是抢占了她相中的办公地点,再是在她鼻尖下大干资本主义,抄家还扑了个空。这回,可找到彻底报复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了。
几经折冲,最后的安排是我跟着父亲留在上海,母亲带着弟妹回宜兴老家。这也意味着,从此母亲和弟妹就变成了农村户口,没有定量供应、没有就业保障,没有国民待遇,和有幸留在城里的我,完全是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母亲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表现出非凡的应对能力和开拓精神。
首先,母亲担心父亲和我会被逼离开明德邨。陈老太婆早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希望把它作为居委会的办公室。母亲便作了巧妙的安排,我至今认为是危机处理的杰作。
派出所的片警潘同志,白白的长方脸、一身白制服,代表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公权力。对居委会的陈老太婆来说,他是太上皇。他家也在瑞金路,是那种石库门房子。所谓石库门,就是中共一大遗址的那种式样的房子。石库门当然比不上法式花园洋房,但对方是二楼的两间房,比我们的一楼要适合居住。双方面积也相当。我母亲主动提出和潘同志换房,他自然是喜出望外。于是双方都迫不及待完成了搬迁。陈老太婆的办公室又落了空,还不敢有半句怨言。
有一个典故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母亲把它演绎成新故事:弱小的蝉和黄雀联手,保全了自己,耍弄了螳螂。这也算是活用典故的发明创造吧?
母亲带着弟妹在农村开码头、打天下的种种磨难和艰苦卓绝,以后再表。
好看好看。
很不简单很英明的母亲。
石库门就是带前院的联排小楼,也就是townhouse类型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