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之浅见
(2006-09-06 09:01:55)
下一个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在网上古狗了一下没找到。我想素质教育按国内的语言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吧,但我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多来自于一些具体的事情。
在瑞士的时候,儿子去幼稚圆,每天除了做游戏之外,老师也不教什么知识,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天早晨老师都站在更衣室门口与每个进来的小孩握手说:“你好!”,每天放学的时候老师还是站在同一个地方跟每个小孩握手说:“再见!”。如果哪个孩子忘说了,老师一定会笑呵呵地提醒他(她):“你忘了什么了?”直到孩子想起说你好了,老师才表扬一句让他进去。老师每天对孩子们讲的最多的就是在上车的时候应该说你好,下车的时候应该说谢谢这样的礼貌用语。也教孩子把来垃圾扔到垃圾箱里,不厌其烦,天天如此。慢慢的孩子就习惯了,儿子后来尽管德语一直说不好,但这些礼貌话却是张口就来,而且养成了不乱仍垃圾的习惯。后来回国了,有时侯带儿子上街,儿子经常为找不到垃圾箱扔垃圾急得乱叫,拿着垃圾到处乱跑找垃圾箱。孩子一生的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在幼儿圆时期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我觉得比教几句英语和几个汉字更重要,这应该也算一种素质教育吧。
可素质教育在很多国人眼里不是这样,好象花钱就可办到。在北京的一个同学告诉我,他计算了一下,他儿子上小学之前,他将为素质教育花十万元。我一想也真差不多,除了托费之外,要学钢琴、学画画、学游泳、学英语等一系列家教。北京的这些收费情况不了解,但八年前在沈阳学长笛等乐器是每小时80元,现在肯定涨价了。这个同学是在政府为官的人尚感到很有经济压力,可想那些普通百姓如何承受的起。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教育,不应成为贵族教育。
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素质教育的老师吧。但孔子最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他认为这是教育的根本。我觉得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也应该如此。德不仅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快乐幸福的基础。培跟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没错,但教育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就象一个人除了要有力气还要有心才行。素质教育应该就是心的教育,心的教育就是心理和道德精神的教育,这是现在最困难的教育。学生学习美术音乐不是以此为职业,而是陶冶情操,使性情温和节制,对情感和艺术有更好的理解,为今后的生活增添乐趣。理想的人格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应该成为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家庭教育是其很重要的一环。中国历来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古往今来的很多名人学士都得益于深厚的家传门风。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过去的的那种大家族,知识教育主要靠学校。家庭教育不应是学校教育的重复,而应该比学校教育更活泼、更感性。孔子教育学生都是用生活的实例进行教育,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学到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象老候带儿子去北大荒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素质教育方式。我想他的儿子有了此行的经历,至少对那些被大荒人有了亲切感,增强了他对不同经历的人的理解能力。
好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单有爱心是不够的,自己的知识、操守,都需要不断提高。如果家长自己吃饭的时候不讲究,那你怎么教育孩子吃饭的时候象个绅士。小时候如果我们吃饭掉饭粒或边吃边说话,母亲马上给一巴掌,这也应算一种素质教育吧。有的家长有钱,孩子学习上需要什么都一一供应齐全,可是他们自己天天在家打麻,让孩子自己在屋里关门学习,这样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和学习兴趣吗?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有一个女孩,他们夫妻关系不好,两人经常吵架,孩子在家总是战战兢兢,有话也不敢跟父母说,家里的气氛让她觉得生活没有乐趣,结果在一次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后,回家用煤气自杀了,死时年仅次13岁。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可是由于大人的自私和无知,导致孩子失去生活的信心和乐趣。这样的悲剧其实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心理素质的教育不能依靠学校,主要是靠家长。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如何培养孩子。言传身教,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到现在也做不到。
每个家长都有自己培养孩子的标准和哲学。虽然想法很好,但做起来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一个朋友从小练武,大学的时候参加各项武术比赛总是给学校争得荣誉。他的教育思想是:“男孩要当虎来养,女孩要当猫来养。”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但观察他对孩子的教育发现,他自己的确虎虎有风,但孩子在他的虎威下,我感觉越来越象猫了。其实教育方法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不是无师自通的,是需要学习的,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素质教育不应该有功利目标,因为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古时候有经师和人师的说法,经师主要是传授知识,人师则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素质教育应该更象人师的教育,是人生观的教育。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成绩很好,但老气横秋,对生活没有热情,悲观厌世,能说这是成功的教育吗?这样的学生我真的碰到过(下文另述)。
据说去年国内已有学校开始自主招生,招生标准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的情况不太了解,但我还是反对仅把琴棋书画和体育等当作素质标准来招生的做法。这样的标准实际上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义,而且将成为排斥和隔绝穷人家孩子享受高等教育的一个无形壁垒。在社会出现阶层裂痕和贫富差距的时候,教育应该是缝补这个裂痕,弥合这个差距,而不应该是撕开和加大它们。
我所担心的是,尽管政府的想法很好,但在外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能会使改革的结果与愿望背道而驰。在应试环境的大背景下,如果素质成为大学的录取的标准之一,象美国这样要求学生音体美都得有两下子, 那对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穷孩子将产生巨大的压力。反过来,素质教育如果没有硬的指标,那在中国的腐败没有得到根本性治理的情况下,反腐败的成本则会使素质教育步履维艰。
因此,我认为,与其提倡一些不切实际的素质培养,莫不如改革现在的重理轻文、轻体育的教育观念,加大人文历史课的比重和重视程度,给孩子更多的体育活动时间。体育不仅增强体质,而且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这对男孩子尤其重要。这才是立竿见影的措施。现在初中到高中的考试,数学、外语都150分满分,语文好象120分,而历史、地理等学科只有60分满分,美术、音乐不计成绩。这样的考试评价系统是明显地歧视人文科学。另外,如果中学开设文学欣赏课,以读书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比琴棋书画来的更实际并且成本低的多。
现在国内教育的弊端主要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改革的重点应该在改革应试教育上。在网上发现一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使我看到一丝希望。“决定”鼓励国内高考增加考试次数,而且也鼓励学校自主招生。文件没说如何监督自主招生会出现的弊端,但愿会有相关办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弯路没少走,原因都是一个政策出台时,没有多从坏的方面研究,都是一窝风的只说益处。教育和医疗一样,改革好多年一直没有成功,反到成了为害社会的一大公害。在让人们痛心的同时,也应该请制定政策的机构和人士认真反思。
一点浅见,愿与感兴趣的朋友一同探讨。这命题做文就是不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