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无声

笔走秦月汉关,神驰地理天文,心系家园故土,梦绕小楼清风
正文

久远的事 (4) - 祀天之礼

(2008-11-03 12:00:58) 下一个
拨开云雾见太阳 (4) - 祀天之礼

先发表于 宗教论坛,后贴于彩虹之约论坛

送交者: 秦时月 于 February 08, 2000 10:30:02:

从大约西元前2205年夏朝建立以来至今,华夏的思想文化文明大概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对于人类来讲,这个历史已经可以说是极其悠久了。但相对于人类从动物进化到现代人的漫长历史来说(如果有进化这回事),这四千年只能是一转瞬间。而四千年前的人类历史只能从神话传说中略知一二,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件憾事。华夏文化中的文字以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朝,已有完备的体系,而夏朝的文字是什么却是个难解之谜。难道中国的文字是无源之水?况且,即使从传说中的炎黄二帝算起至今也不过五千年左右,相对于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人类文明的出现确实太快了,快到了不可思意的地步。难道我们不是进化来的?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人类文明出现在华夏大地上之后,先祖关于祭祀之礼的观念及其变化。

华夏民族素有“礼乐之邦”的称谓。此处的“礼”非指现代中国社会的社交礼仪,风土人情,必须从“礼”的来源讲起。

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世代,至圣先师孔子平生一个极其重要的愿望就是要“复礼”。孔子以“仁学体系”而著称,并有“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可见“礼”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这里孔子所称道的“礼”为“周礼”,即周朝之礼。有所谓“礼,国之干也”及“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左传》)。可见,在三代时,“礼”是一代王朝的政教刑法和朝章国典。周礼是承袭的,其承袭性就在于周礼是继承了夏、商二代以至于夏、商之前的“礼制”。

在上古的“礼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祭祀之礼”。祭祀之礼的起源很古,古到可以追索至史前传说时代的“炎皇二帝”。从现代考古资料看,构成夏、商、周三代以来华夏文明之主体的“礼”或“礼制”,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已经存在。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据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中,礼制已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剩勇1998年12月11日在《文汇报》《“礼”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文中谈到礼制在良渚文化中存在的几个方面之一时指出:“良渚文化的祭坛,如浙江省余杭市瑶山祭坛遗址、汇观山祭坛遗址,以及江苏省昆山县赵陵山、武进县寺墩等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祭坛,其形制均有一致处,即平面呈方形,南北向,用泥土堆筑而成。其中瑶山祭坛、汇观山祭坛,均建在高均三十余米的小山上,祭坛平面呈方形,里外三重结构,用三种颜色的泥土精心堆筑而成,祭坛整体又存在上、下两级的形式。良渚文化分布区内祭坛形制的一致性,表明礼和礼制在当时的社会里已经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可见“祭祀之礼”在华
夏存在之古远。

祭祀之礼有祀昊天,祀五帝及祀祖宗,以祀昊天为大祭。而祀日月星等由祀昊天转化而来。 《礼记·祭义》注曰:“天无形体,县象著明,以日为百神之王,配之以月。”就说明了这种转化,因天无形体,而日月有形,以代天。尽管如此,祀天仍为大祭,惟天子才可以祭天,所以天子不但是政治首领,同时也是宗教的大祭司了。

此处所祀之“天”,即是“昊天(或皇天)上帝”。《中庸》中孔子有云:“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就是说祀天是祭祀昊天上帝。那么何以有“郊社”之说?需从祀天的起源说起。

祀天起于封禅,《管子》说七十二家封禅,历举无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以至于禹、汤、成王等。“封禅”一词可分为“封”与“禅”。上古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梁父除地祭地叫“禅”,古代异姓而王天下时,必须行此大礼。无论“封”或“禅”都是祭祀天地间的上帝。后来这种祭祀不必去泰山之上,在京城之外举行即可,故称为“郊社之祭”。大家非常熟悉的北京天坛原就是作为天子登基时,举
行“郊社之祭”用的。所以天坛不设有形像的祭拜物,只高悬“皇天上帝”四个大字,作为祭祀对象。

三代以前的祭天非常虔诚,只有天子帝王可以主祭,其余之人不可冒滥。在《论语》中孔子就曾赞美夏禹平时生活极其节俭,而祭天的礼服,却十分讲究,可见祭天的虔诚,商朝也是如此。到了西周,自周公制礼作乐,祭天的礼节更加隆重虔诚。即使到了春秋,至高神的信仰开始变化,古代祭天的权限仍然很严,所以才有季氏祭于泰山,孔子斥其越礼,桓公欲行封禅,管仲竭力劝阻之事。

下面仅录《大明会典》中一段记录天子祭天时的颂词,使大家对祭天了解多一些:

“仰惟玄造兮,於皇昊穹...大礼钦崇,臣惟蒲柳兮,蝼蚁之衷,伏承眷命兮,职统群工,深怀愚昧兮,恐负洪德,受遵(系统无一字)典兮,勉竭徵忠,遥瞻天阙兮,宝辇临坛;...敬瞻帝御,愿垂[音欠]鉴兮,拜德曷穷。”

其白话文大意是说:创造宇宙的主宰,我仰望您;您所住的穹苍何其广大...我是您卑微的仆人,以此仪式来敬拜您;我就象柳体般柔弱,我心如蚂蚁般渺小。可是却蒙了您的厚爱,承接您的旨意,成为一国之君;我深深地觉得自己无能,愚笨,不配接受这使命;我深怕辜负了您的大恩大德,所以一定遵守您的旨意...,上帝,求您悦纳我们的祭物,看顾我们;我们都敬拜您,因为您的恩泽永无止境。

或许华夏历代帝王、天子在祭天大典时对上帝的颂词没有太大变化,但夏、商、周(西周)三代及其之前的传说世代的祭天较东周、春秋以降的帝王祭天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虔诚的祭拜,后者则流于形式。可能正是这个本质的区别,才使得夏、商、周(西周)三代及其之前的社会大大地区别于东周、春秋战国及其后世。

西周以先,敬虔是华夏大地的主旋律。

《绎史》引《新书》曰:“炎帝者,皇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中国神话研究中,经常对“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一句不可理解。因为如将此处的“道”理解为“仁道”,那么传说中教民耕种、发现药草的炎帝,所行的“仁道”似乎比黄帝更充分。如果我们考虑到黄帝注重设祭坛祀昊天,则不难理解此处的“道”乃为“天道”。非常有意义的是古神话研究专家袁珂在《中国神话通论》一书中将蚩尤、共工等归入炎帝系统,从而于黄帝系统相对立,也说明了炎黄在行“天道”方面的巨大不同。之后,黄帝系统的尧、舜、禹尊上天之命治理人民并禅让帝位,传为美谈。一代伟人毛泽东,博古通今,其名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就是吹嘘自己的统治象尧舜世代一样的太平盛世。尧、舜、禹之后的汤、文王、武王、周公敬天道治世也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而蚩尤、夏桀、武乙、商纣、厉王、昏幽这些不敬虔之徒不是一直遭后世唾弃,并得到其应有的下场吗?

春秋战国及其后,“大道既隐”,敬虔渐失,华夏充满了谋略。“礼崩乐坏”,诸侯各霸天下,互相争斗,以至于后世各代充满权谋机变,腥风血雨。而那些自称为天子皇帝者,从秦皇赢政始,莫不骄横淫逸,以天下为家天下。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位传子,岂把皇天上帝放在眼里。这才演出了几千年的打打杀杀,只为争夺江山。与尧、舜尊天命禅让帝位,岂不是有天壤之别。而偶尔出现的大治中兴年代,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莫不与尊崇“黄老之说”,反朴归真,无为而顺道有关。与此相反,由天下大治滑向天下大乱,总是从弃道而来。

讨论至此,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华夏上古的祭天之礼与西伯来人《圣经·旧约》中描述的献祭制极其相似;而华夏民族的世代兴衰史与对天道的敬虔与否关系密切,这也和《圣经·旧约》记载的西伯来民族遵循上帝旨意而兴、违背上帝旨意而衰的历史,也极其相似。难道这不发人深省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