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中囯之391: 龙应台的中国梦
(2010-08-26 06:18:59)
下一个
龙应台的中国梦
邹璐
龙应台8月1日在北京大学纪念讲堂,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讲。她的演讲与其众多文章一样,看似严肃、犀利、理性,其实是一场轰然巨大而华丽的感情宣泄,人们对于一场从天而降的倾盆大雨总是躲避不及;面对龙氏风格的演讲与著作,感觉也同样如此,反而来不及去看,经过大雨冲刷后,原来河流无从改变它的流域。
龙应台开篇的第一段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梦是虚无缥缈的,也因此就是一种美丽吧。那是余光中《乡愁四韵》的意境,魂牵梦饶,刻骨铭心。
然后,关于这个“中国梦”,龙应台说,梦的基座是价值观。这就是龙氏风格,正如一些评论所言:“龙应台先生的作品具有柔韧的硬度”。感性的梦,理性的价值观;但是怎样的理性中,都是一份固有的弥漫的感性。“礼、义、廉、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铿锵有力,磐石钟馨的警句,它们忽然让我在紧紧追随的阅读中,产生恍惚的逃离,让我很想“察言观色”,很想“听其言,观其行”,让我想就此保持沉默。
语言的珍贵、神奇、富有魅力之处,就在于它同时也是非常具有粉饰、掩盖、表现、改变的。记得在我上小学时候,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的落后乡村,我们居然也有一种流行。那时候我们流行在铅笔盒里除了贴一张课程表,还有一张抄了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的小纸条。每当你打开笔盒,它就会跳入眼帘,那些名言警句,是怎样从整本的名言录中被挑选出来,然后用工整的字体抄在小纸条上,郑重其事贴在铅笔盒里。可是后来你就会发现,这些句子其实离普通人群中的我们,好像抽真空一样隔绝;然后,它就沦落为一种装饰;再后来只是一个点缀;再后来,就可能视而不见了。
我非常遗憾很多文人的确很会造句写文章,可是文字是真实的,文字中的世界却是虚拟的。现实尤其残酷,人性很难改变。
去年9月,我第一次去到台湾。台北文化圈的朋友十分亲切友善好客,坐下来一起喝茶,一位大学教授问我,你读过《论语》吗?我有几秒钟的迟疑说,没有。那你读过《孟子》吗?也没有。《古文观止》呢?还是没有。因为我知道中学课本上的一篇《鱼我所欲也》,还有《陌上桑》都算不上是阅读的。我因此知道,我和那些在美丽岛上长大的孩子是有差别的,他们所有小学的校门,当头就是四个字“礼、义、廉、耻”,而我的从小学到中学的课室的黑板上方,写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并且也知道,当一批又一批台湾人到中国大陆投资办厂,他们并非为了宣传“礼、义、廉、耻”而来,那就是商机,那就是可以计算的利益。当然我们也说“血浓于水”,因为只有先血浓于水,才会让一部分人富起来。
民主梦不能一厢情愿
龙应台演讲的重点似乎在“一起做梦,一起上课”,“一起上80年代的民主大课,这个民主课程上得有够辛苦。”然后她选用一张照片“来表达80年代台湾人慢慢地脚踩泥土重建梦想和希望的过程。”
“这图里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叛乱犯,包括施明德、吕秀莲、陈菊等等,她们俩分别被判12年徒刑;第二种是英雄,在那个恐怖的时代,敢为这些政治犯辩护的律师,包括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等等;第三种是掌权者,当时的总统是蒋经国先生,新闻局长是宋楚瑜先生。从这些名字你就看出在30年的切片里,政治犯上台变成了掌权者,掌权者下台变成了反对者,而当时得尽掌声以及人们鼓励期待的,以道德作为注册商标的那些英雄们变成了什么?其中一部分人变成了道德彻底破产的贪污嫌疑犯”。
这的确是一张经典照片,这的确堪称经典叙述。然后,龙应台告诉我们“它所有的乱,在我个人眼中看来,都是民主的必修课,它所有的跌倒都是必须的实践,因为只有真正跌倒了,你才真正知道,要怎么再站起来,跌倒本身就是一种考试”。
并且龙应台告诉我们:“其实(台湾人)有一个非常结实的共识。比如说:国家是会说谎的,掌权者是会腐败的,反对者是会堕落的,政治权力的侵蚀无所不在,所以个人的权利,比如言论的自由,是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寸土必争,决不退让”。“这是大多数台湾人的共识”。
这些排比句声浪中的振振有辞,终于让我听到一种断裂之声,那断裂来自极度的自我意识和所谓言论自由的捍卫,因为每个人心里都知道,自己现在不争取,就会错失良机,这也演变成组织、团体、政党的竞争意识,只要争得一席之地,只要争得天下是我的。民主不是目的,民主只是手段,自由不是结果,自由是那个过程,没有人相信永恒,没有人保证正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王败寇”。我常常错觉,人们是不是在炫耀民主。我们也向往民主,争取民主,只是有谁可以深刻分析、解剖、总结民主,然后告诉我们,什么是民主。如果这就是“大多数台湾人的共识”的话,我会担心的,因为这里没有明天,只有当下,昨天又怎么样?唯有当下,为了这“当下”,“寸土必争”、“决不退让”、“急功近利”,“不 择手段”,已然失去了民主的普世价值和根本作用,民主成了最好利用的外套,掩盖不住极端、激进、丑陋、自私、贪婪之后,翻云覆雨、自圆其说、堂而皇之,结果摧毁共识,破坏法治,鼓励虚伪和欺骗。
最后,龙应台重新说回“中国梦“,可是我们更多感觉到的是一种姿态。“我很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来崛起的。”以文明的力量崛起,应该是一种软实力吧。可是没有硬实力,在普遍商业化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软实力又从何谈起?而这又是龙应台“不在乎的”,不想谈的。我想龙应台应该学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义,路也;礼,门也。唯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孟子·万章下》)。这就好像谈论民主,民主是有前提有条件的;但是,每个人都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于是不问条件和前提,也不问前因后果,就打出“民主”旗号,这其中的非理性,注定是一场一厢情愿的空谈。
如果说隔绝60多年的台海两岸已然在不同土地上生长,成就,壮大各自的“中国梦”,我希望梦有交融,人有交流,而尤其作为文化人,更应该放下狭隘短视的意识形态,肩负纯粹高尚的文化使命,让你的梦扮美我的梦,让我的梦扮美你的梦,让文化的多元、自由、创意、交流更加扮美你的梦、我的梦、我们的中国梦,发挥文明的力量,成就民族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