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不忘中囯之271: 北京的十六个传世景点

(2009-11-10 04:55:27) 下一个
北京的十六个传世景点2008-08-01 13:51:28


北京,曾经的六朝古都,古老而富有韵味之中又掺杂了现代都市繁华的
庞大城区,向东南方铺展的广阔平原,加之逶迤蜿蜒、镇守城区西北的
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成就了北京独特的魅力。园林遗迹,古刹皇陵,
给北京城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峻崖曲壑,丽泉飞瀑,为城郊挂上了
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车水马龙的步行街和星罗棋布的商业区,则为这座
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时代的新生命力。如今奥运临近,世界各地的游人齐
聚北京,观看奥运盛典。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到了繁华而有
底蕴的北京城,那么就不能错过北京的风景名胜,这里的经典实在太多
太多,先撷取十六个代表性的景点,介绍给外地的朋友们。以上内容节
选自《图说北京三年年》,作品已与北京传世文化有限公司签约,即将
面试,敬请期待。

  

故宫:体味皇家森严风范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故宫也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曾居住过二十四个皇帝,是明清两
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院内陈列我国各个朝代的艺术珍品,是
中国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的宝库。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白宫、克里
姆林宫),并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是沿着一
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
穿整个紫禁城。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在平面布 局,立
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
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
卓越成就。

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
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
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大量古代艺术珍品,
据统计共达一百零五万两千六百五十三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
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着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古代中国为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有将皇宫建在都城中央的传统,但
实际上大都只是将其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上。

  

颐和园:皇家御用避暑胜地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是我国
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位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
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被誉为皇家园林博
物馆。此园始建于公元一七五零年的“康乾盛世”,面积为二百九十公
顷(四千四百亩),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三
千余间古建筑,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其中的佛
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了
人所周知的代表性建筑。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一八八六年,清政府挪
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为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
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便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
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
件的发生地。

颐和园,主要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它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
华,构思非常巧妙、且独具特色。但是,在一九九零年的时候,颐和园
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严重破坏,一九零二年再次修复,并于一九二四年,
颐和园被辟为了对外开放的公园。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
又遭到破坏,一九四九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一九九六年三月四日,
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日,
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
区。

  

天坛: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天坛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始建于明朝的永乐十八年 (一四二零年),
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为天地坛,总面积为二百七十三
公顷,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坛墙南方北圆,象征
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
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
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在一起祭祀的,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
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一五三零年)
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
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一五四零年),又将
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
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
也均在此时改建。

一九六一年,天坛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八
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世界遗产委员会对
天坛的评价是:天坛建于公元十五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
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
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
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八达岭长城守卫北京的军事要塞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世界上古老的伟
大建筑之一,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也是万里
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
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达岭长城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一五零五年),
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
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
(一五八二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
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
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明长城的八达岭段是长城建筑最
精华段,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
景之一。一九五三年修复关城和部分城墙后,辟为游览区。

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
道。而且,八达岭的年平均气温比北京低 3℃以上,成为“夏都”延庆
的旅游龙头。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干线铁路——
京张铁路也经过此地,并在此处设立车站。它也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
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和由江泽
民题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八达岭景
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    

一九六一年三月“万里长城——八达岭”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一九八二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九八六年被评为全
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一九八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
遗产名录》;一九九二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
一九九五年八达岭长城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八达岭长城经国家旅游局正式
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天安门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一四一七年),原名“承天门”,当时
的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
清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改建为“天安门”,它有汉白玉石的须弥
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
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下午两点五十五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典礼,举行开国大典的时后天安门修葺一新,
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着
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
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
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
的交点的南面,挺立着一根二十二米高的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
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
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
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央人民政
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在这战
斗的声音里,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
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嘹亮的声
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遍了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
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从
此,天安门成了伟大祖国的象征,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也成了世界上最
大最壮丽的人民广场。自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开始,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游
客开放,天安门也迅速成为了众人向往的旅游景点。

  

王府井步行街:中华老字号汇集地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人们常说王府井遍地黄金,由此可见王府井是多么的闻名遐迩与悠久历
史。历经万千沧桑的王府井,之所以被称为王府井是因为这条街道上一
有王府,二有井。说到它的由来,我们不能不提到它那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历史上来看,早在辽、金时代,王府井所在之地还是中都城东北部的
一个野旷人稀的村落。只是到了元代,在京城建立大都时,王府井这块
地方才开始繁华起来,居家也逐渐增多,慢慢地在这里形成了一条专门
卖菜的街道,随后又有了丁字街的名号,丁字街便是王府井演变成商业
街的雏形。

公元一四零三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从南京迁都北平,并且把北平改为
北京。定都北京之后,朱棣在此大兴土木,在建城的同时,在东安门外
丁字街东南大片土地上建了十王府,以示皇恩,于是此地形成了王府群。
到了嘉靖年间,丁字街就叫十王府街了。从这个时候起,为了满足皇家
和达官显贵们消费的需要,十王府街的店铺也骤然增多了起来,逐渐地,
这里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也成为了中华老字号的汇集地。

说到被称作“王府井”的那口著名的水井,有人也许会问这口井到底在
哪里。

它就在今王府井大街南段路西,具体地说就是在东安市场北端西门对面
便道上稍北的地方。因为这口井位于明代十王府街、清王府大街上,所
以便称为“十王府街之井”、“王府街之井”,又或因其拗口,便渐渐
地简化为“王府井”。这便是王府井的由来,简单地说,王府井大街是
以明朝王府和井命名的。

  

明十三陵:祭奠沉睡地下的皇魂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坐落在今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
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为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这里自永乐七年
(一四零九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入思陵止,
其间二百三十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
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
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据说当时明代的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
陵的地方,并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
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
(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
思陵(思宗),共十三处陵地。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
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于一九五
七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六一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一年,十
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二零零三年明
十三陵又被列入了《世界遗产目录》。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
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这种依山
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
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
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
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
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
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圆明园:耻辱者的墓志铭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三园面积计五千二百余亩,有一百五十
余景,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
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
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
时期的风格。公正地说,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
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
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
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就是这样一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却于咸丰十年,即一八六零年的十
月,遭到了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与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
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
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
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
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
“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
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十月七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
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
术珍品,并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十月九日,法国军队暂时撤
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正当清政府对侵略
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
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竟借口
其被俘人员遭到虐待,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十月十八日、十九日,三
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
作、中外罕见的艺术宝藏,被一齐付之一炬。

就这样,在英法联军的掠夺与焚烧下,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王”化
为灰烬,仅留下一些残骸遗迹,成为了耻辱者的墓志铭。

  

周口店猿人遗址:寻找那颗头盖骨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京城南郊的周口店,因挖掘出土了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而闻名天下,但
挖掘出来的猿人头盖骨几经转手,最终却突然神秘失踪,至今仍然下落
不明,而成为了一桩悬案。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一日,中国学者裴文中在北平西
南五十公里的周口店挖出了一颗完整的六十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现在,
除了一九六六年挖掘的那个头盖骨被锁在了中国科学院的保险柜外,其
余解放前所挖掘的五颗头盖骨均下落不明,让人听上去一头雾水。

这五颗头盖骨本是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发现的,
依据协议,一切采集到的标本均归中国地质调查所所有,不准带出中国。
“七七”事变后,眼看日本人要占领北平,研究工作的主持人魏顿瑞想把
化石带到美国继续研究,但由于协议的限制,他只带走了一套模型。

一九四一年九月,形势更加严峻,裴文中电询在重庆的翁文灏所长如何
保存化石。翁回电说可以交给美国人先保管,待抗战胜利后再运回来。
裴跟美驻华使馆联系,却长时间没有答复。11月初重庆电示北平可将化
石交协和医院转交美国海军陆战队运走。当时新生代室技工胡承志在珍
珠港事件前两周,把五颗头盖骨包装在两个白木箱里,由中国工友运到
协和医院的F楼。此时魏顿瑞也接到指示,将化石送往美国大使馆。当
魏顿瑞看到两只精心装裹的大木箱安全进入美国大使馆后,松了一口气,
但他哪里知道,这一去,化石就“泥牛入海无消息了。”

珍珠港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军就赶到协和
医院来“接收”,当然,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只看到空空如也的大保险
柜。一九四二年,日本派出密探四处搜寻,不久传出在天津找到化石的
消息,但随即又加以否认。不过,从那以后,日本人变得讳莫如深,再
也不提化石的事。战后,美军在这个岛国广泛查找,仍然一无所获。

此后几十年,许多不同国籍的学者为这批稀世珍宝仆仆奔波,作出了种
种猜测,但时至今日,关于“北京猿人”的下落依旧扑朔迷离。

  

后海·四合院:寻找京味的感觉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后海,古老的街道里散发着沉积了多年的北京文化的气息,让到此的我
们体会到了真真切切的老北京风情。

要说后海的北京文化,就不能不提及北京的四合院了。完全可以说,四
合院是北京最具传统意义的民宅形式。北京的四合院,早在辽代时期就
已经初具规模了,后经金、元,再到明清时期的逐渐完善,最终成为了
北京城最具特点的居住形式。由于后海距离故宫非常得近,而皇城脚下
的居所又非同一般,所以后海的四合院,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具京味的。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故宫,你就会发现它的结构,也非常像一个大四合
院。

正规的四合院一般自西向东贯穿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
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
门辟于宅院东南角。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三正两偏五间,东、西房各三
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十七间。如以每间十一到十
二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
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
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在皇权时代的京城,要是说能够住在四合院的大多是皇宫贵族或者是有
钱人。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现代文化弥漫
着整个京城,许多的老房子都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而胡同
则变成了柏油马路。可是没过多长时间,人们慢慢的意识到了四合院并
不只是一种居所形式,并不是我们过去想象的简陋的平房,它象故宫一
样是我们北京的名胜古迹,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文化象征。

  

北海:如诗如画的皇家园林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
园林之一,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北海景点的特点是密度大,但
因为处处有空,处处包在植被之中,所以并不显得拥挤。在这里,你可
以感受的到北海的设计是多么的密而不挤、景致无穷,又都那么的自然,
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感。

北海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金代又在辽代建造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
(一一七九年)建成了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了我国皇家园林
“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
至元四年(一二六七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
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

永乐十八年(一四二零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万寿山、太液池成为紫
禁城西面的御苑,被称为西苑。明代向南开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
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乾隆时期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
的规模和格局。辛亥革命后,一九二五年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一九
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北海公园的保护极为重视,拨巨资予
以修葺,一九六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和宫:尊贵大气的皇家寺院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雍和宫,是我国著名的喇嘛庙,也是藏传佛教的盛地之一,而且它从形
式到内容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寺庙,它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历史背景,是
北京久负盛名的旅游和祈福的好地方。

雍和宫的前身是王府,也是雍正当皇子时的府邸,一开始叫作贝勒府,
后来升为了王府,雍正继位当了皇帝以后,这里便成了皇帝的行宫,正
式赐名为“雍和宫”。雍正帝驾崩后曾在这里安放他的梓棺,以后十年
在这里了供奉过雍正的画像,在乾隆九年时正式改为喇嘛庙,成为皇家
第一寺院。

在这座寺院里,有一块具有历史政治意义的大石碑不能不提。当我们游
览此地的时候,进了第一座大门雍和宫门之后,在第一座大殿雍和宫之
前,就会看到有一座大碑亭,立在甬道中间,亭中有一块大型四面碑。
这块碑叫《喇嘛说》,高六点二米,正方柱形,每面宽一点四五米,上
面用四种文字刻着乾隆皇帝写的一篇文章,专门论述了喇嘛教的来源、
作用和教制教规。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碑文的汉字则
是乾隆的御笔,字体工整漂亮。这块石碑既体现了大清对藏传佛教的统
治政策和政治态度,也是对我国宗教文化的反映和展现

除此之外,作为皇家寺院,雍和宫里还存有许多珍贵的物品,包括大量
的历史碑刻、匾额,大多都是皇帝的御笔,还有大量精致的佛像、唐卡、
经卷、佛教文物,以及六世班禅大师和七世、十三世达赖喇嘛来京时的
珍贵遗物,密宗造像等等,这使雍和宫成为了一座非常高级且尊贵的皇
家藏传佛教博物馆。至今,雍和宫里仍有不少来自内蒙古的喇嘛,使其
香火常年兴旺,而且国内外的参观者也络绎不绝。

  

香山:红叶满山人心醉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香山,又称静宜园,位于北京海淀区的西郊,全园面积为一百六十公顷,
最高峰海拔五百五十七米,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一一八六年,金代皇
帝在这里修建了大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并于寺旁建造行宫,此后经元、
明两代的不断修建使得皇家园囿初步形成了规模,到清代乾隆年间,对香
山大兴土木,使之作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静宜园”,而名列清代著名
的景观“三山五园”之内。

香山的景点虽然很多,但最有名的当属香山红叶,秋天的时候,漫山遍野
的黄栌树叶红得象火焰一样。据史书记载,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
植的,二百多年以来,逐渐形成了拥有九万四千株的黄栌树林区。每年的
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上旬是观赏红叶的最好季节,红叶的延续时间通常为一
个月左右。半山亭、玉华山庄和阆风亭都是看红叶的好地方。

关于香山之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香山得名
于最高峰的钟乳石,其形似香炉,所以被称为香炉山,又简称香山。另一
种说法认为,香山是得名于古时侯香山上的杏花,花开时其满山遍野的香
味使得此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香山”。

东宫门,是香山公园的正门,原东宫门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所见到的是新
翻修的大门,清代乾隆皇帝所题的匾额“静宜园”便悬挂于此门楣之上。
此外,著名的景点玉华山庄便处在了香山公园的中心,这是在明清古刹遗
址上所建的山庄,此处是秋季观赏红叶的理想之处。还有始建于清代乾隆
四十五年(一七八零年)的昭庙,主要由牌坊、虹台和琉璃塔组成,是一
座大型藏式喇嘛庙,以及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的见心斋,
清代的时候得到了重修,这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古迹,为香山之内的
“园中之园”。这些都是去香山值得参观、体味的景点。

  

国家博物馆:历史在这里沉淀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是在原中国历史博
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两馆合为一体后,以中
央大厅为界,北半部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南半部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是
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建筑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动工,一九五九年与人民大会堂同时建成,
成为当时建国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并于同年国庆十周年之际,开
始接待观众。一九六一年七月正式对外开放。整座建筑南北长三百一十
三米,东西宽一百四十九米,总建筑面积达六万九千平方米。中央部位
和两翼的中部是四层建筑,其余部分为三层。在总出人口处,二十四根
方柱组成了富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十一孔巨型方柱式门廊,门廊两端是两
座高达三十九点八三米的柱楼。廊额上黄色和红色石料镶嵌成的多面红
旗簇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浅黄色的外墙和用玻璃砖镶成的金黄翠
绿的屋檐,色彩鲜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中国通史为主,通过举办有关历史、考古、
文物等方面的多种专题陈列,以及临时展览、常设国际交流展览和捐赠
品展览等不同形式的展览,向公众系统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
秀的民族传统和当代主流文化精神,并全面地展示与宣传中华民族的伟
大历史进程与辉煌文化,介绍世界文明与优秀文化。通过高水平的历史
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公众对历史文化
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国家博物馆还将成为首都中心区
供公众进行高品位的文化享受的重要场所。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二零零七年进行改扩建工程,将于二零一零年完成改
扩建,建筑面积由六点五万平方米增加到十五万平方米,为世界上面积
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
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
致,建筑体量比现在老馆略高。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无
论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从人员组合上都达到了与其相
配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北大·清华:梦想起飞的学术殿堂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北大、清华,作为坐落于北京海淀区的著名高等学府,百年来一直以其
久远的教育传统与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学子前来求学。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学科设置最为齐全的大学,在人文科学领域代表着
国内最高学术水准,无论是在传统的还是在新兴的人文科学领域,北大
在学术上都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当然,北大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建树不
凡,理学领域在全国高校中以七项第一、两项第二显示了北大自然科学
基础研究的卓越实力,医学领域五个学科全部进入三甲。北大的学术声
誉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在二零零六年英国《泰晤士报》一年一度世
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排名十五,超越了东京大学成为了亚洲第一。

同样,北大也是各国政要和诺贝尔奖得主来访最多的学府,他们从容自
若的言谈、温文尔雅的举止、渊博高深的见解,让每一位北大学子受益
匪浅,学到了课堂上未能获得的知识。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的清华大学,同样也是中国大学的楷
模与先行军,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准则与格调,这又并不妨碍它吸收外面
更先进的思想。每年,清华都要聘请国外优秀的教师来这里任教,这些
老师的到来也给清华注入了新鲜的思想与血液。

北大、清华自创立以来就一直都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具知名度的大学,在
这里,可谓是青年才俊、大师名家云集,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学子都能
感受到名家的风范,聆听大师的教诲,使得这些学子都具备了与众不同
的思想与气质。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爨底下: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经典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在北京古老的大地上,有这样一座风貌古朴、环境幽静的古老山村,
它就是静静卧居于京西深山峡谷之中的爨底下村。

在明、清时代,该村所在地为京西贯穿斋堂地区西部东西大动脉最
重要的古驿道,也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内
蒙一带的交通要道。古村位于古驿道距离斋堂川(现斋堂)西六千
米的山坡地段。海拔六百五十米,属太行山脉,清水河流域。从周
围环境上说,该村四面群山环抱,山脉起伏蜿蜒,气势壮观,山形
奇异优美,看上去其布局和谐而又有序。七十余座灵巧多变的山地
四合院沿山势高低分台而筑,层层叠叠,栉比鳞次。那蛮石原木建
造的房屋、山石铺砌的陡峭台阶和街巷,朴实厚拙,色彩斑斓。村
内有山泉,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自然植被和适宜耕作的土壤。是
一处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耕作和居住的建村基地,为爨底下古山村
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爨底下是一座融自然美、人工美、社会美于一体的聚落环境,具有
着“活化石”般的珍贵价值,记载着古村发展的历史、先人建村的
智慧和创造实践。在村里至今仍保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遗存,
是极为难得的历史见证。它虽然历经了岁月的变迁与沧桑而失去了
昔日的辉煌,但它那亲切近人、充满自然气韵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山
村环境,依然是那么的动人。

爨底下古山村,作为北京古都珍贵的历史文化村落,它的发掘为京
城增添了乡土文化的风采,特别是古村独有的山地四合院与京城的
胡同四合院相映生辉,使京城民居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从全国看,
爨底下古村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经典,它具有历史文物和
建筑、美术、社会学等多学科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文字图片均来自:倍可亲文裁缝博客,谢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