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 1245 --- 第一眼:闲叙大小非

(2008-09-16 01:56:52) 下一个

第一眼:闲叙大小非

有一些日子没写文章了,可能是不到写新文章的时候。投资绝大多数时间是安静的,安静到你能感觉到岁月。商业的逻辑是一些常识,常有新道理确实等于没道理,看似高深的金融理念,它们终归是朴素的和简单易懂的,复杂的是人,人们会低估一些朴素常识的重要性。虽说常识是朴素简单的,却也不容易。

在上一篇文章,简略描述了一下股市连续剧,真实与谎言、朴素商业逻辑、打折区域、大小非 …… 这些文字代表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深度。对于股市,一层层剥下去,朴素的商业逻辑,就成为贯穿全部的基本思路。

至今股市直落下来,依然不能说预测了股市的演变,这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游戏。年初判断的可能性,金融资本溢价游戏的打折区域 2330—1800 点,我们还需要算计一下产业资本的游戏。

在生态相对均衡的市场,又另外冒出可能大量上市的商品,价格会有向下跌的份儿。身边菜市场也是我们的老师,夏季集中上市的果蔬,每年都会有论堆卖的情况,尽管阳光充沛的夏季果蔬内在营养价值更高一些。

目前,股价显然已开始进入有吸引力的区域,市场接下来给到多少折扣,准备的资金怎么分级配置,在长期投资人眼里,如果接下来两年多的时间还有什么因素能带来更大的折扣,我们当然将充分留意所有的事情。

包括规模工业下滑,企业日趋紧张的现金流,世界经济发生的一些事情,对宏观经济几个大的方面保持关注,但态度是适度的。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股价,几毛钱都不值,却还在以几元钱交易,依然充满谎言,没有跌透,它们还会拖累股市,股市即使跌到比如 1545 点、 1235 点、 1080 点,市场均价到 3.78 元 / 股,我们也不用惊诧。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悲观情绪,倒可能是相反。一切都会过去,再大的熊市也会有结束的一天,前面那次是 5 年,这一次多久,我也不知道。如果是长期投资者,熊市意味着大的机会。

写作是个非常严谨的事情,文字不但可能影响别人,也能深刻的影响自己。本着写作突出主题的原则,谈谈目前的重要的事情。

闲叙大小非

年初我们在观察,大小非能不能带来熊市,现在显然不用了。所有存在的事情,必有其合理性,否则绝不会诞生。股市本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大跌不能将全部帐算他们头上,他们之前也只是极被动的成为了 “ 长期投资者 ” ,所获远远超过商业逻辑的想象,根儿不在他们,也无需非议,道理很简单,因为设计游戏规则的不是他们。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们得举一些例子。

万科刘元生先生广为流传的是个长期投资的经典故事,九十年代初始投入本钱 300 万,目前 13379.12 万股,万科股价按 6 元算,价值 8 亿。据说当年刘元生为了卖掉万科和深圳市政府闹过别扭,意思是当年非常想卖,现在的价格比闹的时候要高,也就是以前比这低的时候曾闹过要卖。当然了,在接受了这么多年政策的 “ 教育 ” 后和对自己的企业再次用时间了解后,刘先生可能不会抛。但是,我们不能指望沪深一千六百多家,几千口子新老非哥们都有很高的革命觉悟,卖个 20 、 30% 总是可以的,尤其是大非,守住控股权,还是可以继续为组织工作。

我感兴趣的不是刘先生们要不要卖,这显然是他们的事情。感兴趣的是里面的商业逻辑,从这个视角我们或许会找到答案。比如几个数据, 300 万和 8 亿的比较,不算多年分红到荷包收回本钱的银子,在 8 个亿面前, 300 万几乎是可以忽略的,去年高峰期万科股价 40 元时这部分股权价值 33 亿。 1.22% 的股权,抛去一部分,比如减至 0.8% ,可以获得 2 、 3 亿, 1.22% 和 0.8% 对其股东权利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那么阻止部分套现的理由似乎也不存在。至于大跌这份上具体卖不卖,还是等涨再卖,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如果沪深整体 1.64 万亿股的新旧大小非卖掉 30% ,对市场意味着什么,思考到这一步似乎够到一些东西了。

目前大跌到 2100 点附近,倘若他们真如一些看法所说,减持大小非的是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更看不到好好经营企业和股东们将来的更大的利益,而且多年被动式长期持有,已经体验到长期投资的好处,跌到这个份儿上,再抛确实目光短浅,金子从 200 元跌到 50 元,意思是卖的可能性非常小,但这 200 元和 50 元的估值标准是什么,以股价大跌的标准显然不是标准。

但我认为,比如从目光短浅的角度来解释他们对股价的破坏,可能是不对的,这里面一定有更深次的东西,大小非抛售一部分,体现的正是本钱收益比的精明,还有人性一些的成分。

旧非们早先想变现的时候基本都在 7 、 8 年前,也就是说 2000 点以下, 7 年前牛市最高点 2245 是国家站出来想要凑个天大的便宜热闹,要改变国家股、法人股不流通的游戏规则,而且压根没想给对价补偿,结果带来 5 年的贫困岁月,没有人能占尽天下所有的便宜这一条规矩什么年代都是适用的。

我们赞同股市必须要全流通的,这是股市本来的游戏原规则。新老划断前给了对价,所谓契约,不能回头。 06 年新老划断后,不给对价,没人提这个,因为全流通了,可发行依然保持优良的老传统,用极少的股份发高价,也就是先用极少的萝卜先卖出全部萝卜价。人寿市盈率 97.81 倍首发,流通 2.88% ;平安 76.18 倍,流通 10.9% ;中石油 22.22 倍,流通 2.18% ;远洋 98.67 倍、神华 44.76 倍、中信银行 59.62 ,其余大部分 29 倍多左右,列这些数据,还是想强调一下,这些设计的游戏规则,不是非哥们设计的。

现在 7 年一轮回,从 6124 点又回到 2245 下方,旧非们又熬了 7 年,除被动另外所得 7 年分红不算,当然 05 年给了 30% 对价,当年期望减持的最理想价格 2245 点附近,目前减个 20% 、 30% 可以看做是正常的,最新公布的 8 月底的 24.3% 减持数据也证明了这点。

我们再看看 06 年后的天量新非。

例举新老划断后一家 07 年新上市企业(为避讳,隐去其名),争取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述清楚。 6 年前,大非投入 1.45 亿,成立搞起了一家不错的摊子,说它确实不错,因为上市前的 6 年中经营有方,分红 + 企业成长的股东权益 =12.98 亿, 6 年增值 8.9 倍,产业资本正常经营的收益,有眼光有胆识、当然也是有关系的半道小非,投入 5.7 亿搭上了车,三年后,这部分分红 + 股东权益 18.91 亿, 3.3 倍,经营得到的收益是很不错的。

算这些帐并非啰嗦,这是一个红火企业产业资本收益的路线图,想说明的这是正常的商业逻辑,大小股东各方是欢喜的,本钱 PE3-5 倍( 3-5 年内已收回),且都有倍数收益,当初大家承担了经营风险,如此,就这么正常经营下去,以后赚的钱没有最多,也有更多。

接下来第 7 年,经营正常的在运行,伟大的上市开始了, 07 年上市前,大小非先是自己给自己一顿猛送, 10 送 50 股,大小非股份数摇身是原始的 6 倍。大非按上市首日价价值 274 亿,也就是说前 6 年靠经营 8.9 倍收益,第 7 年一上市 188 倍,小非 3 年靠经营 3.3 倍,第四年上市价值 399 亿, 70 倍。我们是根据招股说明书上的数据算出的,一层层剥到这里,事情似乎明了起来。

2007 年底另一家很有行业前景的新上市公司,也是家经营相当相当不错的企业, 01 年成立,从招股说明书找到数据,原始大股东和小非,本钱 1 元 / 股,至 05 年两次分红利即收回全部本钱,这是家好企业,而且有超常的收益, 07 年上市前 10 送 35 股,每股成本降低为 0.25 元左右,上市价格是成本的 544 倍。

这种一经上市,巨额收益远远超过商业收益逻辑的规则,对它们的的关注不是眼红、有色眼镜或者他们该不该得,创业有风险,做企业很辛苦,尤其是把企业搞好,那是相当辛苦,每日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我有兴趣的是这种收益符不符合商业逻辑,或者即使从暴利生意的商业逻辑看符不符合,这可能是我们看大小非的一个切入点,追究这些现象深处的东西。

假如不上市,股东们依然享受经营的乐趣,比如第一家,开张第 6 年大非 8.9 倍,半道小非 3.3 倍,第 7 年经营不变,收益继续单位数往上递增,一切都落在正常逻辑内,但一上市价值增加了 179.1 倍和 67.7 倍,只是过了 1 年时间,仅凭常识,我们知道,这种收益率商业逻辑根本解释不了,我们可以有答案了。

为方便说明问题,我们取上市首日价(也可按目前股价算),第一家大非 1.45 亿本钱, 6 年经营收益 12.98 亿,上市值 274 亿,假如抛掉 24% ,是 65.7 亿,相当于少干 5 次前面的 6 年的活儿。半道小非 5.7 亿本钱, 3 年经营收益 18.91 亿,上市值 399 亿,假如抛 30% , 120 亿, 20 倍本钱。无论从几十、成百亿的绝对数还是倍数收益,或者仅抛出 3 成部分来看,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再看看第二家,请注意,例举的都是些好企业,不是类似上市一、二年就 ST 的谎言企业张铜们。假如我经营正常, 5 年分红就收回了成本,第 4 年股东权益增值 11.15 倍,第 5 年股东权益增值 18.57 倍,这是家非常棒的企业,如果做这家的股东(指原始股东),价值投资非常棒,这也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如果第 7 年(不上市的情况下)股东权益增值到 30 倍,也在商业逻辑的范围之内。如果仅仅因为上市,原始股东增加 577 倍呢?这时候就很有理由怀疑,究竟这家企业是不是上市以前被极度的低估了(通过阅读上市前一系列的眼花缭乱的低价格股权转让,包括一级半的转让价格,我们显然清楚的得出结论),还是游戏规则本来就是扭曲的,那么上市的股价是为二级市场股东回报的,还是打家劫舍的?如果是打家劫舍的,那么,谁制定的这些规则?当脑子里出现打家劫舍时,我没有感到意外,这些文字前面拐了个弯,也就是我绕了半天,不肯直说的一句大实话。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一般能做到大小非的都是中年人了,有现成的堆成山一样的亿元钞票,可以随时用成本低廉、甚至负成本的电子符号换得,没有风险,不是腐败,受到保护,除点交易费用,不用上一分钱所得税,安安稳稳的可以花,可以做更大的事,可以享受,为什么非要等到 60 岁,干也干不动、吃也吃不香的 60 岁以后再动手花,任职国企的中年干部大约也不会全部长期持有,等到 60 岁退下去之前不去使用这些超常规的钱,虽然不是拿来办私事。

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巨额轻松钞票,假如换做是我们,即使我们全都目光远大,看得清楚企业很好的未来,我们应该怎样从事呢?至少我们还不能得出结论,他们全都是目光远大到几十年的主儿,何况假设只拿一部分而已,而且 90% 的企业根本不值得长期持有下去,他们心里明白的很。

社会金融总资产

接下来,我们自然要算算假如大小非出来 30% 的社会可承接的资金总账,因为不可能全卖掉,为套现一股不留把企业卖个精光。依然取最简单的算账,取 2008 年 9 月 4 日样本,大盘 2277.41 点,沪深总市值 147,979.61 万亿,总流通 50,741.70 万亿,未流通 97,237.91 万亿,这未流通的 9.72 万亿的 30% 价值 2.9 万亿。

截止 8 月底,居民存款 20 万亿。市场货币流通量 (M0) 馀额为 3.1 万亿元, (M1) 馀额为 15.7 万亿元, (M2) 馀额为 44.9 万,把这些数字搞清楚,蛮麻烦,我们明白以下几点就可以可,即老百姓存款有 20 万亿,社会上流通的钞票有 3.1 万亿, 44.9 万亿是企业加老百姓的定期和储蓄。

关于社会金融资产总量和股市正相关的关系,我没有答案,商业常识,即使手里的钱再多,赔钱的买卖没人做,暴利买卖刀口舔血也有人。不过,我感兴趣的是这组数据,据统计 , 截至 08 年 7 月底 , 沪深两市 1587 家 A 股上市公司 , 自上市以来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可转债在内 , 累计募资总额达 23397 亿元,也就是说股市 18 年的总融资 2.3397 万亿, 2.9 万亿绝不是个数字符号。

关于 M2 ,彼得 . 林奇问是某种步枪的型号吗?当然他是故意的,他也没办法找出其中的联系。社会资金和股市的关系,巴菲特有描述,大体上市值占 GDP 的 70% 、 80% 是合理的区域,到 200% 是在玩火。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的研究,流通市值与 GDP 比例,从 1999 年到 2004 年, 6 年流通市值占 GDP 比重的平均值是 12 %左右,从 199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迄今,沪深股市 18 年历史,按年均 1 %的速度,股票流通市值占 GDP 总值的比例应维持在 25 %左右才比较合理。而 2007 年底,沪深流通市值占 GDP 总值的比例曾高达 50 %,总市值占 GDP 的比例则超过 120%!

沪深两市 1587 家累计募资总额达 23397 亿元 ; 同期已实行现金分红和可转债付息总额约 8266.5 亿元 , 分红回报占融资总额的 35% 。剔除上市不足 1 年的新股、次新股 , 有 62 家公司上市以来现金分红为零。上市公司拿走 1 元 ,A 股市场诞生 18 年间对投资者加总回报只有 0.35 元 , 远不如让资金躺在银行中享受负利率。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看分红率,因为好企业用少分红的钱能给股东带来更大的 ROE 回报,比放在股东自己手里吃利息强,但是,投资 A 股 90% 以上的企业,真的不如让资金躺在银行中享受负利率,这也是强调 90% 的企业不值得关注的原因,如果您想投资而不是投机的话。

以上数据资料仅供个人独立思考的参考资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