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公布的年报显示,在2004年4月30日至2005年
4月30日的2005年度里,184个成员中有14个调整了汇率安排。其中两个
成员,拉脱维亚和塞舌尔,是在传统盯住安排内部的调整,即由盯住一篮子转向盯住
单一货币。本年度汇率安排调整仍然主要集中在中间汇率制度上,实行无单独法定货
币和货币局安排等硬盯住的成员没有发生变化。与过去几年不同的是,调整汇率安排
的主要是转轨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而不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有管理浮动汇率继续受到各国的青睐。本年度汇率安排调整中有9个与有管理浮
动有关。其中,新加入有管理浮动行列的有6个,退出有管理浮动的有3个,净增加
3个,使实行有管理浮动的成员数达到52个。有管理浮动连续4年成为拥有成员最
多的汇率安排类型,也是本年度成员数增加最多的汇率安排。另外,传统盯住和水平
区间盯住各增加1个,而爬行区间和独立浮动则分别减少4个和1个。
爬行区间在完成治理高通货膨胀使命后功成身退。洪都拉斯、以色列、罗马尼亚
和斯洛文尼亚退出爬行区间,目前实行该汇率安排的成员只有白俄罗斯。爬行区间是
一种汇率目标区制,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治理通货膨胀措施被引入拉
美,实行该汇率安排的国家大多经历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实践表明,爬行区间对治理
两位数以上的高通货膨胀具有很好的效果,一旦通货膨胀降至一位数,就不容易发挥
作用。白俄罗斯在2000年通货膨胀近170%,2002年实行爬行区间以来消
费物价指数逐年下降,收效显著,但是2004年通货膨胀仍然在两位数的水平,为
18.11%;在实行爬行区间期间,罗马尼亚、洪都拉斯、斯洛文尼亚和以色列的
消费物价指数也连续下降,基本回到一位数以内,以色列在2004年甚至出现通货
紧缩。这些国家在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后,很快转向其他汇率安排,表明爬行汇率具有
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与爬行区间同病相怜的是盯住一篮子货币。1999年有13个成员国实行该种
汇率安排,到2004年度只剩下9个。2005年,实现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成员继
续减少,拉脱维亚和塞舌尔退出盯住一篮子货币,加入盯住单一货币行列,使得实行
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成员减少到7个。在实际运行中,盯住一篮子货币使得本国货币汇
率完全取决于篮子中所含货币的权重及其相互间汇率变动,汇率决定具有明显的外生
性。在篮子中货币构成不变的情况下,本国货币汇率完全取决于国际外汇市场上这些
货币之间的汇率,本国基本失去汇率定价权;汇率变动不能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变化,
汇率不能自动吸收各种冲击,反而其变动本身成为经济面临的一种冲击;与完全美元
化一样,本国货币政策也没有自主性,失去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的控制权。这是大国
不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根本原因。盯住一篮子货币被冷落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透
明度,不能提供一个明确的名义锚。
本年度全球汇率体系调整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发展中国家在有管理浮动和传统盯
住之间摇摆不定。苏里南和津巴布韦退出传统盯住,转向实行弹性较大的有管理浮动
。越南、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伊拉克等国则退出有管理浮动,转而选择传统盯住。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退出传统盯住过程中,并不必需选择其他中间汇率作为过渡。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转向浮动汇率的同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也大多相应调
整,转向通货膨胀目标区的货币政策框架。目前有21个成员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区,
其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占13个,亚洲有泰国、韩国、菲律宾。哥伦比亚和危地马拉
在退出独立浮动,以色列在选择独立浮动后,都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区。这主要是由于
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不健全,并处于结构性变革中,货币供应量不易直接控制;金融
市场不发达,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对经济影响渠道不顺畅;而通货膨胀目标易于观
察和操作,且更具有灵活性。
此外,独立浮动继续减少。2004年,格鲁吉亚和莫桑比克从独立浮动转向有
管理浮动,而多米尼加和危地马拉从有管理浮动转向独立浮动。到了2005年,危
地马拉又回到有管理浮动,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哥伦比亚,而以色列则从爬行区间转
向了独立浮动,所以采取独立浮动汇率安排的成员减少1个,剩下34个。近年来发
展中国家在独立浮动和有管理浮动之间频繁调整,而且独立浮动的时间都很短,独立
浮动的试验大多很不成功,表明独立浮动对这类国家并不适用。
本年度全球汇率体系的弹性有一定程度下降。除传统盯住安排内部的调整外,7
个成员从弹性较大的汇率安排转变为弹性较小的汇率安排,有5个成员选择了弹性较
大汇率安排,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汇率稳定的需求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