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BeautyinAutumn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面对生死…读Paul Kalanithi的书《When Breath Becomes Air》

(2019-01-14 06:09:32) 下一个

这本书正文的第二部分是讲医生生肺癌确诊之后的一切,他从一个脑神经外科医生的角色变成了一个身患癌症的病者,这种身份的转换对他的打击,以及在面对死亡通知书后的心路历程,而在这过程中,他有过奇迹般的好转,还生育了一个女儿,可是在好转之后,他选择回到工作岗位,完成他住院医生的最后一段,他也终于完成了,可是再次病倒,无法参加庆典,即便是斯坦福医院并没有雇佣他,亚利桑那州的医院聘雇依然身患绝症的他,并且给出了很好的待遇,只是可惜,他的生命无法再创奇迹,他的这本书也在他的女儿诞生不久随着他的病入膏肓而中断了,不久他的肉体也消失在这个三维世界里。

不知是不是天意,这本书刚开读,我发现自己也有了疾患,在等候医生判决的过程中,神奇地感受到这位医生面对死亡来时的心境。正如他所说的死亡也是是突如其来降临的,没有预感,没有先兆,当他还正为自己光明的医生职业前途而满怀憧憬时,当头一棒落下,被打的措手不及。然后生活随之完全改变,家人也跟着掉进了苦海里。而这之前,他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人,经历了美国医学院的炼狱,经历了美国严苛的住院医生的炼狱,马上就要成为那个受人尊敬一言九鼎的主刀脑神经医生,还有着一个同为医生的妻子,他是万人之上的那一个尖尖子,可是生活就是这么残酷的,一个人尖一下子就被判了死刑,而作为医生的他完全清楚自己在这个世上还有多少时间,他看的到死神的网正往自己头上撒下,这是一件多么残酷又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他还那么年轻!死亡本来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也是一件他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他需要帮别人去面对的事情,可顷刻间竟然落在他自己的头上了!他书中写道当他的胞弟来看望病榻上的他,安慰他说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的他,已经很了不起了。他说这些话对他来说是那样的空洞。

海外文轩文友中也有一位病重的朋友,我们都十分关心他的病情,曾经几位文友相约这去看望他,我们临走的时候,他会说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再见了。那时只觉得他的话太悲切,现在才明白这样的想法,生了重病的人都会有。

正如我在等候检查结果的期间,站在太阳下,我会想不知道这样的阳光我还能看见多少次?而当身边的人劝我要乐观,说尤其越是病重越要乐观,这样的劝说对患者也是空洞的,大道理大部分人都懂,只是每个人都要面对被判决的残酷,震惊之后才能慢慢自我消化和淡化那种恐惧感。这种时候不论是赞美病患者取得了多少成就,还是劝患者要想开一点,或者更有人说你不是有信仰吗,死后去天堂,那你还怕什么?这些都帮不了患者,面对死亡时,唯有自己慢慢地接受,恐惧也好,淡然也罢,都得一点点自己消化。

有些人相对神经不那么敏感,我就刚得知一位朋友也是得了重症,不久前接受了治疗。可我一直没看到她抱怨或者消极的信息,她说她自己比较大条,没心没肺的,这种时候,其实这样的性格反而是好的。可是人各有命,性格也都不同,我这个人就是喜欢天马行空的想东西的,在等待结果的期间,还没被判决“死刑“, 我已在想身后事了……

我当时想,如果结果果然是坏的,我想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这一点,Paul Kalanithi也是如此,他一直问他的医生他还能活多久,可他的医生始终没给他确切的答案。他说如果他还有两年,他就去写作,如果他还有十年,他就回手术室继续为病患动手术。而我想的是,我还能写几本书?我刚动笔的那个长篇,是以我外公外婆为原型的家族史小说,如果能让我把那本小说写完,我还想写我父亲家族史另一部小说,我还想写老公家族史上海滩上的故事,我还想写一部以我自己一生为原型的长篇小说……我的时间够吗?

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除所有消耗我额外精力和时间的东西,我想我会关掉我的微信,退出所有的微信群,只在文轩我的专辑里继续写我的小说。我会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和老公,还有尽可能多地回国看望父母……

你看,当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生命的尽头时,我们才开始会有一种紧迫感,时间是永远不够用的,所以,怎么可以拿时间来浪费呢?在面对自己的死亡时,我们都会挣扎,是去重建旧生活?还是去寻找新生活?每个人的决定不一定相同,有的人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有的人愿意去弥补以往的亏欠,Dr Kalanithi去冷冻了他的精子,却也为该不该有个孩子而纠结。

当最初的恐慌感退去,新的生活秩序才能慢慢建立起来,不论接下来还能活多久,都需要这种新的生活秩序。

写到这里,我由衷的感激文学,因为当我迷失在死亡的迷雾中,唯一能让我忘记恐惧和烦恼的就是写作,我让自己沉浸在故事的续写情节里,于是,这个世界上身有疾患的我消失了,变成了我笔下或者准确地说电脑键盘敲击下的一个个汉字,我相信文学写作必将是我最后生命中能托举我浮出水面不至于窒息的那根浮木。

这点对Kalanithi 医生也是如此,他走出死亡前的荒漠,决定开写这本书《When Breath Becomes Air》。前文中我提到的那位身患重疾的文友也是如此,他用他生死之间挣扎的亲身经历写出来的文字,感动和影响了众多的读者,也让他自己的生命创作了奇迹。正如《When Breath Becomes Air》这本书一样,感动了如此多的读者,让我们读起来对生死都有了一种深切的理解。

Dr Kalanithi最令人敬佩的是他还决定回到他的手术台前,继续做一名脑外科医生。我想除了他生命中的那种使命感,还有就是只有站在手术台前,他的自我才能得以充分展现,那才是他!我们一生都会寻找那个真正的自我,即使你病入膏肓也不能避免,可见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始终高于你身肉的一切。所以即便那个肉身皮囊已经有了问题,精神不败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一点,不能靠别人来提醒了,只有自己意识到才行。Trust me, 有慧根的人早晚会意识到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出自我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Dr Kalanithi还提到一点,很有趣,他说“The tricky part of illness is that , as you go through it, your value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价值观的改变是因为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死亡只有一次,可是与绝症共存却是有一段时间的。而那个老生常谈的绝症病患者的五个阶段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接受”。他说他的次序却是颠倒的。我要感谢上帝,我还没经历到愤怒,连否认都没有,只是恐慌了一周。

说到信仰,这位医生最后提到,他是一个基督教家庭长大的孩子,可是在求学、学医成长的过程中,他也远离了信仰,笃信科学,也是在生病之后他才回归信仰,回归了基督教的核心价值:牺牲、救赎和宽恕。Dr Kalanithi的病情在他住院医生生涯完美结束时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他的女儿在母腹中日益长大,他得以看到女儿的诞生和最初的成长,书的结束是以他给女儿的一段话而嘎然而止的,他对女儿说她的诞生给了一个垂死的男人生命中无以伦比的欢喜, 而他的生命也因此有了满足。

我们的生命因为我们的后代而延续,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完整的满足感,也带给我们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欢喜。

死亡与新生就这样在这本书里完美的连接在一起,故而医生的逝去便不那么的悲情了。

后面他妻子写的序,更详尽的记载了他最终的日子是如何走过的,也让我们稍感安慰,在一个医生妻子的照顾和陪伴下,他在痛楚最可能小的情况下安然而逝。

人都有一死,生命的长度其实早已有天定,只不过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如何能在有生之年,更多的有满足感,体验生命的意义,也许,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RIP  Dr Kalanithi!

全文完

上一篇:骄傲和责任…读Paul Kalanithi的书《When Breath Becomes Air》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清风不识字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好文。我虽然没得大病,但因为年龄问题现在开始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古人说的好:不知死,焉知生
乐学乐游 回复 悄悄话 Hope all is fine with you +1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问好海云,多年以前就是你小说的读者。

我听了这本书,所以对你的书评很感兴趣。你以一个医生女儿还有医生母亲的角度,写你对Dr.Kalanithi的理解,对我非常有启发。你的感悟也是我感觉到而没有总结出来的,谢谢你的分享。

读这本书时,正逢圣诞新年假期,我刚好前不久从国内带回来也曾是外科医生我的外祖父的一本发黄的日记,和儿子谈了很多家里这些做医生的人的经历,我指着那本泛黄的日记封面,外祖父的亲笔签名“Dr. Chen”, 告诉将来的医生:这两个字里透着多少的Pride和Responsibilities!

这段写的让我感动也非常认同。我现在也在学着和自己对话,也鼓励孩子面对他们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灵魂的声音。
梧桐点滴 回复 悄悄话 Sending my prayers. Hope all is fine with you dear.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