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童年和家庭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面的负面的都会有。让我们听听少年人述说一些父母做的可能伤害他们的感情的事情: 最大的伤害来自父母的生气和发怒!父母对子女在学校表现不佳表示愤怒,对有些看不惯的习性表示厌恶,在子女的兄弟姐妹间相互比较,似乎永远不会被取悦,无论子女做得多好,总是一句“你可以做得更好!” 贬低和负面的论断也是伤人的子弹,“你真没用!”,“你真笨”,“你长大了肯定就像街边的那些流浪汉!”,“你进不了好的大学!”等等,这样的语言让孩子心里充满了害怕,总以为自己不足,缺乏自信,产生羞愧! 我们中国人从小更是深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对子女从来是高标尊严要求,一句“我是为你好!”我们把我们父辈的教育模式原样地套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子女身上。令孩子反感和无所适从的是:亚裔父母往往要求绝对得服从,常常爱说“因为是我说的 ……”, 从来都认为他们(父母)是对的,即使做错事也从不道歉,喜欢对子女吼叫!孩子的原话:“他们喜欢没有凭证的下结论”,“什么事都责备我们”动不动就说“是为我们好!”,即使确实是为孩子好,这种方式在孩子的眼里却被解读成截然相反的效果。 当这些伤害感情的事情发生,孩子们会如何回应? 他们说很多时候无奈地同意,被迫地压制, 还有的时候干脆不理不睬父母,用沉默回应。女孩子们通常会哭泣,还有的孩子会反抗,喊叫回去,与父母争吵升级。 走向成熟的青少年也会意识到“当我们争吵时,我会试图尽可能的放低我的嗓门,保持平静,好像边思考边说话。我要求我的父母:请别太大声,我希望我们好好谈。通常我这种建议会被采纳。但是,我们作为青少年却需要首先控制我们的气愤和骄傲。” 这次的青少年吐露心声演讲会起因是因为去年在我们小城一连串的中学生卧轨自杀事件,被深深震撼的父母亲们觉得有必要多了解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对于青少年忧郁症这一问题更是放在首位,通过网上对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对于“你或你的同学有没有过极度消沉,甚至想自杀的想法?如果有,你们会跟谁讲?”绝大多数青少年答:“有消沉的时候。” 很多时候,青少年会有绝望无助和一无是处的感觉,通常这些想法还不至于严重到想自杀的程度,但是会非常得消沉。 青少年消沉和情绪波动并不让我们吃惊,令人吃惊的是当青少年消沉时,绝大多数的他们不愿意对父母讲,有信仰的青少年会转向上帝,而大多数无信仰的青少年会对他们的朋友倾诉。 为什么青少年不愿意向父母诉说,他们回答是“因为我不认为父母会理解我!” 于是有了问题“怎样才能鼓励你们跟父母有更多的交流?什么会阻止你们跟父母分享想法?”大多数青少年回答希望父母开明一些,能够多理解他们一些。“如果他们不会对某些话题很保守,比如交男女朋友,我会愿意跟他们交流更多。” 做父母的和子女们都意识到:不是一同代人,很难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和想问题。 正因为如此,沟通理解才更重要。做父母的应该尽量避免谴责或评判。 亚裔家长,尤其是华裔家长,也许是由于来自于文化的影响,在参与孩子的教育上更倾向于保护孩子,虽然这样做本意是好的,但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后果:譬如怨恨、疏远、缺少鼓励。孩子们举了个例子:有个学业很优秀的孩子,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包括读补习班、选什么科目,吃饭穿衣等日常琐事更是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考取了博克莱大学 之后,一下子远离了家庭和父母,他无所适从,不仅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对于学校的学业种种更没有了父母在一边的指导,他在一年之内退学回家。家长的过分保护出自爱心,却对孩子造成了不好的结果。 有趣的是,对于“如果你可以改变你家里的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孩子们的答案却是:多讲英文。很多青少年希望父母多讲些英文,这样,青少年会容易听懂父母的意思, 虽然这有可能对有些父母是困难的。当然,青少年如果能学习父母的母语是最理想的,这都会帮助相互间的交流。 我记得我一直很自豪我的一对子女可以说流利的中文,尤其是回国探亲,他们让国内的亲戚朋友很吃惊, 因为他们可以和任何人顺利地用中文对话。即便如此,有一次,我在“教训”儿子时,稍微长篇大论了一下,因为激动便说得快又急,里面可能还夹着成语,等我一番话说完,看儿子仍然坐在那里微笑,我想:不对呀!他怎么还笑呢?应该哭丧着脸才对啊!肯定没听懂! 一问果然,他根本不知我所云。从那以后,我知道,孩子的中文说得再流利,只是日常用语程度,稍微加点儿非日常的内容,就会出现鸡同鸭讲的现象! 电视直播 WebTV (感谢BQ摄影) 相关文章: |